|
日本太空作戰人員在演習中模擬追蹤衛星發射軌跡。 |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防衛省近日發布首份太空軍事能力建設指導性文件《宇宙領域防衛指針》(以下簡稱《指針》),系統規劃中遠期太空軍事能力發展路徑,標誌著日本太空軍事化進程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開發“保鏢衛星”測試反衛星武器
《指針》與日本《國家安保戰略》《防衛計劃大綱》等軍事戰略文件相銜接,旨在為軍工產業技術創新及裝備研發提供中遠期指引,增強技術投資的確定性。
文件延續日本渲染“安全威脅”的慣用邏輯,聲稱他國正在研發可攻擊人造衛星的“殺手衛星”,導致太空“戰場化”趨勢加劇、威脅持續擴大,因此日本“必須強化應對能力”。其中,“衛星資產防護”被列為優先任務,主要目標是開發名為“保鏢衛星”的主動防禦系統。該系統下的衛星可機動接近威脅目標,以物理碰撞或電磁干擾手段攔截敵方“殺手衛星”。
防衛省計劃分3個階段推進項目落地:2025至2029年組織軍工企業開展技術驗證和原型設計;2029年前完成首輪“保鏢衛星”在軌功能驗證,測試攔截攻擊能力;2030年後逐步構建覆蓋關鍵衛星的主動防護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保鏢衛星”雖以防禦為名,但具備主動變軌並實施碰撞、干擾他國人造衛星的能力,本質上屬於反衛星武器。日本借“衛星資產防護”之名推進相關研發,實則是為測試反衛星武器尋找借口。
構建“衛星星座”強化偵察能力
《指針》明確,日本將構建由數百顆小型衛星組成的低軌“衛星星座”軍事偵察網絡。日本可借該網絡實現對周邊艦艇及部隊動向的分鐘級高頻監控,並追蹤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射和飛行軌跡,同時為中遠程彈道導彈提供天基制導支持,構建“防區外作戰能力”。2025財年,日本將為此投入2833億日元(約合18.7億美元),占防衛預算的3.25%。按規劃,該系統2027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重點覆蓋日本周邊及東亞海域,後期逐步拓展至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