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山村苗寨攔門酒歡迎儀式(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湘西8月6日電(記者 陳思遠)8月5日上午,參與“抗戰勝地 三湘新貌”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們,來到此次活動的最後一站——竹山村苗寨。在這裡,大家碓玉米、磨黃豆、喝豆漿,深切感受了獨特的苗族風情。
苗寨有“進村三道卡”的獨特歡迎儀式,即卡鼓、卡酒、卡歌。竹山村的阿哥阿姐們早已在寨門等候,客人一到,兩面牛皮大鼓便應聲敲響;隨後,他們端出當地特製的糯米米酒款待客人,記者們品嘗後紛紛稱讚,這款米酒帶著獨有的甜香,度數不高,口感頗佳;最後一道關卡是對歌,阿哥阿姐們演唱後,記者們以《阿里山的姑娘》回應,成功過關後,一行人沿石階向寨頂走去。
狹窄的步道兩側,是用千層岩砌築的房屋。部分房屋門口,村民擺起小攤,吆喝著向過往遊客售賣手工花環、烤玉米、梨子等當地特色產品。田間,村民正忙著勞作,地裡的葫蘆、南瓜、茄子等作物長勢喜人。
記者們首先走進綉品坊,兩位80多歲的阿婆精神矍鑠,正分別在織布機和繅絲機前忙碌。光滑細長的梭子在絲線間穿梭,細密的布匹逐漸成形,苗族特色紋飾在一推一拉的操作中慢慢織就。墻上掛著三件成品綉品,刺綉花紋栩栩如生。苗族刺綉形式多樣、工藝精湛,以構圖精美誇張、造型獨特、色彩豐富而聞名,借助色彩運用與圖案搭配營造出視覺上的多維空間,其中湘西苗綉是湖南苗族刺綉的典型代表。
隨後,大家來到生活坊。坊內,當地居民正用衝碓打碎玉米粒,這些玉米碎可用於煮粥和製作玉米粑;另一處,一位阿婆在磨黃豆,一位阿公則在柴火灶上煮豆漿。見狀,記者們紛紛上前體驗。經當地人們介紹,記者瞭解到衝碓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腳踏舂制器具,碓玉米時需一腳踩著、一手拿棍攪拌,不少人體驗後表示,手腳配合起來頗有難度。
在編織坊,一位阿公正在編織小蚱蜢,其身後的架子上陳列著各種用途的竹編筐,一旁還有用稻草編織的草鞋,看起來十分結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