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網評:“營商環境報告”展現香港韌性與活力
來源:大公報 作者:梁幸發
香港經濟近期看似“乍暖還寒”,但整體回暖已成大勢。一方面,受市民北上和外游熱潮的影響,本地零售市道確實面對不少挑戰,部分經營多年的老字號及連鎖店相繼結業,但另一方面本地股票市場交投暢旺,恒生指數今年以來累升逾兩成,跑贏全球主要市場,展現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魅力。特區政府日前亦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指出香港的核心競爭力穩固,新的優勢正在形成。受到關稅戰的衝擊,全球各地正積極對外尋求投資機遇,全球資金將重新配置,香港正好能協助各國分散風險,吸引資金、企業、人才來港。
理解香港經濟的發展,必須從全面而客觀的角度出發,而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則離不開特區政府的積極領導和創新思維、穩定的政治和營商環境以及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
西方抹黑被數據接連“打臉”
自2019年以來,香港經濟接連受到“黑暴”、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升溫的衝擊,各行各業均面對不同程度的衝擊,其中香港的金融業亦未能幸免,新股市場集資額由2019年高位的超過3000億港元,一度回落至2023年不足500億港元,反映挑戰巨大。儘管如此,香港金融市場於短短不足兩年間實現全面復甦,恒生指數今年來的表現領先全球,上半年新股集資額接近1100億港元,在全球新股市場中表現一枝獨秀,2025年6月港股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2302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1112億港元大幅上升超過一倍,如此快速的復甦關鍵之一在於特區政府主動出擊,積極配合及回應市場需要和訴求。
特區政府和港交所推出了多項金融改革,包括為GEM引入“簡化轉板機制”,重新激活了GEM市場,又先後落實“打風不停市”安排和推出“科企專線”,進一步便利交投和科創公司申請上市。特區政府更積極開拓中東和新興市場,包括追蹤沙特股市和港股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分別先後在香港和沙特掛牌上市,進一步鞏固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特區政府的多項務實而靈活嶄新的舉措,有效激活了香港金融市場的韌性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