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 以消費者實際需求為導向,開發真正能服務用戶的AI產品,“人工智能+消費”這片藍海才能越來越廣闊。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以舊換新帶動銷售額2.9萬億元,約4億人次享受到補貼優惠。暑期是家電、電子數碼產品等銷售旺季,隨著第三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下達,“國補”將進一步發揮促消費作用。
不少消費者對家電、汽車等進行“換新”時,發現商品的人工智能(AI)屬性越來越突出——搭載AI語音交互功能的智能家電、可實時翻譯對話的AI眼鏡、能自動泊車的新能源汽車……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上半年,手機、電腦、眼鏡等AI終端已超百款,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剛剛結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AI應用新場景更是全面開花。
“人工智能+消費”何以在中國快速成長?
看政策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作出一系列前瞻性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促進‘人工智能+消費’”“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科學的頂層設計、完善的政策引導,給“人工智能+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看供給側。我國持續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同時突出應用導向,新技術正不斷向具體應用場景滲透。我國已累計培育400餘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讓更多AI終端走出實驗室,走上流水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