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技轉型,歐洲為何“大象轉身難”
http://www.crntt.hk   2025-08-05 15:24:04
  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走進倫敦地鐵,一種時空錯位感撲面而來,陳舊的設施,悶熱的環境,大片區域沒有網絡。這一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系統,恰是歐洲科技轉型困境的具象:歷史正成為轉身的負擔。

  當下很熱的AI,歐洲起步也很早。早在1964年,英國就成立了人工智能與行為模擬研究學會。2016年,AlphaGo戰勝圍棋大師,背後的英國公司DeepMind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明星。但是,如今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美國OpenAI、中國DeepSeek等企業推出的模型風靡全球,歐洲卻缺乏科技巨頭來引領大規模AI計劃。新能源領域同樣折射出這種落差,倫敦街頭的電動汽車普及率遠不及亞洲城市。在整個歐洲,大眾、寶馬等傳統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步履遲緩。昔日領跑者,在關鍵賽道上明顯慢了半拍。法國總統馬克龍沮喪地表示:“我們歐洲人有點落後了。”

  “大象轉身難”,原因何在?

  首先,強大的產業慣性是轉型的最大阻力。“過去越先進如今越落後”困境的本質,是產業慣性與顛覆性技術革命之間的衝突。以汽車工業為例,歐洲百年積累的供應鏈和製造體系曾是傲視全球的資本,如今卻成為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巨大負擔。全球造車“新勢力”憑借全新的製造邏輯和輕盈身姿,正在深刻改變汽車產業秩序。相比之下,歐洲汽車產業龐大的“身軀”調轉方向則顯得步伐緩慢。

  其次,保守的社會心態與商業文化捆住了創新手腳。AI帶來的“工作替代”前景在歐洲社會引發深切的焦慮和抵觸,對新技術的社會支持難以凝聚。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僅29%的英國公司鼓勵員工使用AI工具。厭惡風險的心態也影響了資本流向,歐洲的創業資本更青睞穩健項目,對需要長期投入、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突破性創新持謹慎態度,延緩了顛覆性技術的本土孵化。美國《華爾街日報》說,保守的商業文化、複雜的監管環境、緩慢的市場節奏、有限的風險資本支持等因素使歐洲在AI等關鍵新興技術上“被遠遠甩在後面”。由於缺乏足夠的風險偏好,許多歐洲初創企業在獲得初步成功後轉投美國資本懷抱,DeepMind被穀歌收購就是典型案例。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