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要積極地接觸國際社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形成新的產業鏈,開拓新的市場賽道亦是為本港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是改變和優化本地商業生態的基礎。衹有讓市民真真切切地享受到發展的福利,讓更多香港市民更加合理公平地參與香港經濟這塊“大蛋糕”的分配,這樣的經濟發展才具有意義,才能進一步體現“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潛能。
對外事關轉型講的是經濟發展策略的“求變”。筆者曾以《“穩”中求“變”,“變”中創“興”》為題,強調香港在社會穩定之後,“其發展必然需要經過對過去的自我的‘革故’,走出‘舒適區’,擁抱新方向,搶占新風口,在‘鼎新’的變化中尋找良政善治的長久之技。”求變既是挑戰亦是機遇,而香港目前的求變更是機遇大於挑戰。這種轉型不僅只是關乎轉變產業結構,更是要在國際市場中打開新格局。例如,近一兩年來,面對歐美市場的意識形態打壓和資本萎縮,特區政府重新部署香港投資的國際市場中心,分散布局,利用“一帶一路”的政策紅利,將中東視為新商機,為香港以及內地企業進軍中東積極鋪路。
讓發展更好地惠及民生
此外,在中央的支持下,國際調解院總部正式落戶香港,這不僅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法制度優化的重要行動,更是香港將自身獨特優勢、全球法治訴求和中國傳統法治理念相結合的結果。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往往以“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SDS)為核心的仲裁與訴訟等對抗性機制來處理國際爭端,但這種對抗性的法律制度自建立以來就具有程序繁瑣、費用高昂、缺乏透明性等缺點。建立在香港的調解院是利用香港法治優勢和傳統之上,積極踐行“以和為貴”、“息訟止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價值,創造性地探索、應對國際爭端的法治新道路,這無疑是香港應對國際格局、積極轉變自身優勢的一大成果和體現。
“一國兩制”是香港獨特優勢的核心保障,更是香港長治久安發展和繁榮的潛能所在。在維護國安的大前提下,香港發展應有義不容辭的發展拚勁和轉型義務。衹有經濟走好,民生才能獲利,衹有民生獲利,才能在求變轉型的道路上更具信心和底氣。將轉型的挑戰轉化為發展的機遇,特區政府更需要“里應外合”,將制度與政策,將民生與外聯,將發展與維護穩定相融合,探索香港獨特的發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