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勞聯)7月2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勞聯就2025年施政報告建議書》各項重點政策倡議細節及內容(中評社 盧哲攝) |
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記者 盧哲)香港特區2025年《施政報告》將於9月發表,近期各界別紛紛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書。筆者注意到,就是否需要調整香港現時的“輸入外勞”政策,代表業界、勞工及相關行業的團體討論激烈,甚至出現接連召開發佈會“隔空辯論”之勢。
現時在香港,僱主可循“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輸入外勞,前者只限建造業、運輸業和院舍,有指定配額;後者適用於侍應生、初級廚師等26個職位。其中,為紓緩疫後復常時期不同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23年6月13日通過建議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容許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輸入外勞,包括飲食業),優化計劃由2023年9月4日起接受申請,為期兩年。
根據特區政府公佈的數據,2023年至2025年5月底,獲批及累計已抵港的輸入勞工數目約五萬人。與此同時,香港今年3月至5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升至3.5%,創兩年新高,失業人數13.58萬。
外勞是否成為影響失業率上升的因素?外勞政策是否應該收緊甚至叫停?社會由此產生熱烈討論。筆者觀察,香港各大政黨提出的施政報告建議中,全都針對外勞政策提出看法。
關注勞工及基層的政黨社團提出要削減甚至停止外勞輸入。
工聯會在施政報告建議書中表示,促訂立外勞煞停及削減機制,加強監察輸入人才及外勞計劃。工聯會建議全面檢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設立煞停機制。同時,要全面加強監察輸入人才及外勞計劃,強化勞顧會監督及把關功能;制訂輸入勞工監察機制,定期公開外勞及企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