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6日電/網評:香港狀元的專業選擇引人深思
來源:文匯報 作者:詹培勛(瞻行資本創始人)
近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16位狀元的專業選擇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焦點:8人選擇醫學,3人選法律,2人選金融。這個數據乍看合理,卻也引人深思。這些狀元的選擇,實際上是香港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的一面鏡子。高度市場化的環境、清晰的回報路徑、有限的產業縱深,局限了年輕一代的職業選項。從創新科技的角度來看,香港要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願景,必須直面這一人才結構單一化問題。
在香港,高端醫療、金融服務、法律制度是支撐這座城市國際地位的三大支柱。從職業回報率來看,醫學、法律、金融的確是穩定高薪的工作。以醫生為例,香港的雙軌制醫療體系讓公私營並行,尤其是私營市場結合商業保險機制,為醫療從業者帶來了豐厚回報。律師、大行金融精英同樣如此。
但也必須承認,正是這種長期的制度設計,強化了專業之間的“黃金壁壘”,壓縮了青年人探索其他領域的空間。這或許並非畸形,而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社會選擇。當所有最聰明的大腦都被引導至同一條軌道,我們就必須問:香港的未來能否承受這種單一結構所帶來的代價?
就業“黃金壁壘”壓縮青年發展空間
過去幾年,我們親眼見證零售、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在疫情和區域競爭中受到劇烈衝擊。越來越多市民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消費、就醫甚至置業,新的消費趨勢已在迫使香港改變原有的產業模式。與此同時,香港正積極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力求在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綠色能源等方向取得突破。不過,創科行業最核心的要素,不是政策,不是資本,而是人。尤其是願意承擔風險、富有好奇心、對科技充滿信仰的年輕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