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說,與此同時,中國藥企也為了進一步的發展積極尋求海外擴張。受上述利好帶動,中國生物科技股市表現強勁。今年截至目前,香港恆生生物科技指數的回報率達79%,高於恆生指數的24.6%。
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關稅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然而,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局長、現任職於杜克大學的馬克·麥克萊倫(Mark McClellan)指出,中國在生物技術創新方面正領先於美國,“從關稅的角度來看,將更多(製藥)製造業務回流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柯爾斯滕·阿克塞爾森(Kirsten Axelsen)直言,特朗普“喜歡用大棒而不是胡蘿蔔”來迫使製藥公司降低美國藥品價格,但中國正在通過降低藥物開發成本來贏得製藥公司的青睞。她舉例說,中國的臨床試驗完成速度,就比美國更快。
“所有這些(製藥)資金都流向了中國,因為中國投資了他們的行業,而美國政府卻沒有,”阿克塞爾森說,“如果(特朗普)政府能從中得到的啟示,那就是:當你投資於生物科技產業,全世界都會追隨你。”
事實上,近幾個月來,中國在全球醫藥領域的加速崛起一直是西方媒體關注的話題。去年9月,中國藥企康方生物的抗癌新藥在一項中國研究中展現出比默沙東全球暢銷藥Keytruda更好的療效,被美國《華爾街日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形容為“中國生物技術的DeepSeek時刻”。
“中國生物技術的進步與該國在人工智能(AI)和電動汽車領域的突破一樣迅猛,超越了歐盟,趕上了美國。”彭博社7月14日統計發現,中國2024年進入研發階段的新型藥物(涵蓋癌症、減重等領域)數量激增至1250多種,不僅遠超歐盟,還幾乎追平了美國的1440種。這讓該美媒驚呼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tectonic shift)。
此前,美國Axios新聞網5月29日也曾報導,近來多項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關鍵力量,不僅藥物臨床試驗年度登記量超過美國,在建實驗室規模也大幅領先。這在不少美國政客中引發憂慮。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臨床試驗註冊平台(ICTRP)登記的臨床試驗總量超過7100項,而美國約為6000項。
“中國新藥研發的規模是前所未見的。”自2003年以來一直在為醫療公司提供中國市場戰略諮詢的艾意凱諮詢(上海)主管合夥人陳瑋指出,中國產品不僅研發速度很快,而且很有吸引力。美國藥品諮詢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Norstella副總裁丹尼爾·錢塞勒(Daniel Chancellor)則分析,按目前的發展軌跡,“僅從新藥上市數量來看,斷言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超越美國,這並不是聳人聽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