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台風”戰鬥機生產車間。 |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電/近日,歐洲多家航天製造企業宣布,將擴大戰鬥機生產規模,以滿足歐洲國家不斷提高的軍備採購需求。外界輿論認為,從防務開支持續增加到戰鬥機產能提升,一系列舉動暴露出歐洲日益嚴重的安全焦慮。
掀起增產熱潮
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聯合成立的歐洲戰鬥機公司宣布,計劃在2026年將“台風”戰鬥機產量由現在的12至14架提高至20架,並在2028年實現年產量30架。
法國達索公司公布“陣風”戰鬥機產能提升計劃。其中包括將2025年交付量從2024年的21架提升至25架的短期目標,以及後續每年遞增4至8架的中長期目標;加快“陣風”M艦載機研製進程;在印度設立首個“陣風”戰鬥機海外機身生產線,預計自2028年起每月交付兩架完整機身。
瑞典薩博公司生產的“鷹獅”戰鬥機也迎來新一輪增產。繼2024年年底新增一條“鷹獅”戰鬥機生產線後,薩博公司宣布“鷹獅”E戰鬥機啟動批量生產,並表示“鷹獅”F戰鬥機將在不久後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外媒報導稱,歐洲此次增產熱潮已延伸至其他類型軍機。瑞典薩博公司宣布,“全球眼”預警機年產量將突破4架。捷克和波蘭分別公布L-39“天狐”高級教練機和AW-149武裝直升機生產線擴容方案。
推動多項合作
外媒分析認為,市場需求上升和安全形勢變化是推動歐洲加大軍機生產力度的主要因素。處於研發階段的歐洲下一代戰鬥機採購和運營成本高昂,預計10餘年後才能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對於多數歐洲國家而言,數量充足且經過升級改造的第四代戰鬥機,是當下應對安全挑戰的更優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