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在廣西左江花山岩畫遺產地調試監測儀器。(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深入挖掘世界遺產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講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記者:我國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鄭軍:4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數量居世界前列,保護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申遺工作,營造了非常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越來越多公眾關注和支持申遺,加入保護傳承利用的隊伍。
劉曙光: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可以歸納成幾個方面:一是保護法規規劃體系初步建立,二是保護管理體制逐步完善,三是保護管理基礎工作進一步提升,四是保護狀態全面改善,五是展示闡釋基本滿足需求,六是在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國際交流建設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特別是,我們創造了一個非常實用、好用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通過監測系統進行數據統計、趨勢分析、信息公開,為評估遺產保護狀況、制定保護決策提供了客觀真實的數據支持。自2014年上線以來,它在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國際合作等各方面工作中均已發揮出重要作用,在全球領先,也備受國際同行贊譽。
通過遺產的保護和申報,我們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明,增強了文化自信,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
熊軍:西夏陵作為2025年中國申遺項目,實現寧夏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申遺過程中,西夏陵不斷健全完善管理機制、管理機構、隊伍建設、法規體系、資金保障、檔案管理、遊客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在遺產監測、價值闡釋、公眾參與、對外交流、學術研究、文旅融合等方面不斷豐富工作內容,構築起多層次、多角度的科學保護管理體系,累積了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