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 手機一鍵下單,美味的外賣半小時就能端上飯桌;直播間點心飲料等琳琅滿目、物美價廉,動動手指就能到手……隨著平台經濟發展,食品新業態興起,極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與此同時,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食品被“搬”到線上的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同步被“搬”到了線上:無堂食餐館後廚臟亂差,平台訂單卻依舊火爆;食材雖過期,但仍繼續使用;直播間承諾無公害,到手後發現貨不對板,等等。
食品新業態由於其經營模式靈活、跨區域屬性強、數據更新快等特點,一些違法違規行為趨於隱蔽化、網絡化,由於潛在風險游離於監管之外,使得食品安全風險因素更加複雜。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小覷,關乎人民群眾健康、安全,要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對食品新業態新模式進行嚴格監管必不可少。
讓外賣吃得更安心
如今,外賣服務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外賣經濟”體量龐大。數據顯示,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人,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平均每天花在外賣上的消費近33億元。在不少城市,無堂食外賣模式由於低成本、靈活性強的特點,在平台上迅速普及。
菜是現炒的嗎?後廚乾淨嗎?廚師操作規範嗎?看似“物美”與“價廉”能夠兼得,但現實中卻並不樂觀。無堂食外賣店鋪經營門檻低,規模小、經營地址和人員變動頻繁,因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等特徵,容易帶來食品安全風險。
“雖然外賣平台上顯示一些商家的營業場所乾淨且整潔,但實際上可能是不堪入目的家庭作坊,‘摸著粘手,踩著粘腳’。有的濫用添加劑,有的食材可能已經過期甚至發黴。”中國法學會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音江指出,同時,消費者拿到的很可能是提前做好的速食菜肴包,由上游廠家集中製作,外賣商家集中採購,售賣時只需稍微加熱。此外,由於審核不嚴,商家花幾十元或百餘元從網上購買假健康證的問題也時有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