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夏收時節,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一處試驗田里,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2025屆畢業生楊森林“寶貝”般捧著收集到的麥粒:“這些都是不同的種質資源,我們從中分析鑒定出優異基因,進行遺傳改良,就可能成為優質品種的原材料”。
今年伊始,楊森林便和安徽荃銀高科種業公司(以下簡稱“荃銀高科”)簽約就業協議。如今,他一邊忙畢業事宜,一邊忙農業業務。對楊森林來說,見證和助力麥田豐收就是最好的畢業論文。幾個月下來,他已褪去大學生的青澀,儼然成了公司的“老員工”。
和楊森林一樣,當時和這家公司簽約的還有農學院10多名畢業生。該公司之所以一次性簽約多名畢業生,用公司負責人的話來說,是因為他們“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踏實肯幹,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放心’”。
近3年來,安徽農業大學共培養本碩畢業生2.6萬餘人,其中68.6%的畢業生扎根基層一線就業,74.37%的畢業生留在安徽就業,475名畢業生扎根西部,202名畢業生應征入伍。
從學生到員工“無縫對接”
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始終把就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崗位適配、發展潛力等方面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改革學科專業調整機制,構建適宜於現代農業要求的學科專業體系,新增生物育種科學、智慧農業等8個專業,形成農工、農信、農經多學科融合發展的專業結構。
“學校聚焦現代農業發展和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瞄准企業崗位要求,加快專業調整、優化、升級、新建,重點布局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生態保護與修復等交叉學科,直接服務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的專業占比73.91%。”安徽農業大學校長操海群介紹。
以農學院為例,該院與荃銀高科等企業構建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新生態,涵蓋從在校學習到實習、再到就業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提前積累就業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