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多年發展,地球系統科學出現了兩種不同方向:一種以美國科學院報告“下一代地球系統科學”為代表,主張以人類尺度為中心,重點研究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關係;另一種是我國多數學者的主張,要在地球本身的尺度上探索其演變的自然規律,人類尺度的過程只是研究內容的一部分。
“地球系統科學向何處去?目前我國科學界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因此我願做一名吹哨人,在肯定人類尺度研究的必要性的同時,也提醒我國學術界不必盲目尾隨海外主流。”汪品先說,“如果認為在如今的地球系統變化中,人類已經成為主角,因而忽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那將是盲人瞎馬,把人類對地球的認知引向危險的誤區。”
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正面臨著新的變革。近70年來航天科技顛覆性的新發現,震撼了整個學術界的宇宙觀。深部物理探測與高溫高壓實驗的成功,展現了從地心到地面、地球系統運作的全景。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學的突飛猛進,將生命科學提升到化學機理的新水平。如今的學術界,已經可以衝出表層,去探索地球系統演變的源頭。借助相鄰學科突破的東風,走出表層,超越自我,從現象觀測走向機理探索,將地球系統科學進行“升級”。
汪品先的觀點得到了許多與會專家贊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雅特聘教授周力平說:“這次大會提出地球系統科學升級版很及時。地球系統科學這個名詞雖然不是我們首先提出的,但是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探究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效應這一地球科學研究的思路,特別符合我國學者用整體觀思考問題的習慣。”
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張瑤說:“我覺得將來的地球系統科學的升級版,應該更加全面地去強化多個圈層的相互耦合。不僅包括不同平行圈層之間的耦合,還應包括縱深上全鏈條知識的耦合。當然,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特別需要像地球系統科學大會這樣的平台,給大家創造了一個機會——做宇宙研究的、做海洋研究的、做地質研究的、做生命研究的、做進化研究的……大家都能聚在一起互相探討,互相理解對方的科學問題,這樣就能更好地促進形成一個縱深上‘全耦合’的學術思想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