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美國《紐約時報》網站7月6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歐洲的兩難困境:是發展本土軍工業,還是繼續依賴美國?》,作者是史蒂文·厄蘭格和珍娜·斯米亞利克,編譯如下:
歐洲各國已承諾在未來十年內將軍事投資增加近一倍,並希望此舉能促進本土國防工業的發展。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筆資金——數額可能高達14萬億歐元——能否推動歐洲的高端軍事創新。這背後存在一個所謂的“F-35困境”。
歐洲缺乏優質的替代品來取代由美國防務企業生產的一些國防裝備。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著名隱形戰鬥機F-35就是其中之一,其先進的性能是歐洲同類產品所無法比擬的。此外,由於許多歐洲國家已投資美國武器系統,它們希望新採購的裝備能夠保持兼容性。
這些投資承諾已然引發矛盾。歐洲國家是否應該發展自己的軍工業?烏克蘭戰爭和俄羅斯“軍事威脅”是否允許歐洲有如此長的準備期?還是說歐洲應該繼續投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現有的尖端技術?
在討論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時,歐洲官員正在採取折中策略。官員們對用於購買美國裝備的支出設定了限制,包括歐盟的旗艦國防融資計劃——這是一項規模達1500億歐元的貸款安排,旨在推動聯合採購。但各國將自行完成大部分採購,並可自由分配其認為合適的資源。
隨著美國縮減對烏克蘭的支持,這場支出辯論變得更加緊迫。特朗普政府近日宣布暫停向烏克蘭運送武器,迫使歐洲盟友加大相關投入。
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的主任查爾斯·格蘭特表示,在歐洲啟動軍事支出熱潮之際基本上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得到法國官員和歐盟機構的大力支持,其主張限制資金使用,優先發展歐洲國防工業。這尤其重要,因為歐洲人不希望過度依賴他們認為可能不再可靠的美國盟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