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編譯:伊朗空襲暴露出的特朗普幾項真相
http://www.crntt.hk   2025-07-08 00:40:01
  中評社首爾7月8日電(記者 崔銀珍編譯)在6月27日《中央日報》“全球焦點”專欄中,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基辛格講席教授邁克爾·格林指出,美國對伊朗的攻擊表明,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對外政策比第一任期更為強硬,此次行動的結果也使人們關注他是否會清除“反對對外干預派”。他強調,此次事件證明了所謂的獨裁國家聯盟不過是“紙老虎”,這一點對朝鮮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因此韓國政府應充分認識到,未來圍繞朝核問題的朝美外交前景將更加嚴峻。文章編譯如下:

  在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之後,伊朗雖向美軍基地發射了導彈,但並未取得顯著成果。未來,伊朗可能像以往一樣發動恐怖襲擊或網絡攻擊,但此次事態演變為更大規模局部戰爭的可能性較小。由於哈馬斯和真主黨在以色列的攻擊中遭到重創,伊朗難以指望它們提供援助。伊朗或許會嘗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但這很可能會反過來扼住其出口命脈,給本已困難重重的經濟帶來致命打擊。俄羅斯和中國的支持很可能流於表面,難有實際行動。

  此次事件讓世界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有了幾項新的認識。首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強硬程度遠超預期。在“MAGA”陣營中存在多個派系,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以反移民和反“覺醒文化”(Woke)運動著稱的白宮副幕僚長斯蒂芬·米勒。

  外交政策方面,一派是以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和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為代表的親以色列強硬派,另一派則是反對對外干預的國家情報總監(DNI)圖爾西·加巴德和保守派評論員塔克·卡爾森。處於中間立場的有副總統JD·萬斯、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以及特朗普的智囊史蒂夫·班農。

  他們普遍反對美國介入中東和歐洲事務,但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這些派系自認為代表特朗普的立場,但此次伊朗空襲事件使特朗普站在了是否清除反干預派的十字路口。他已公開批評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紐約時報》也報導了其可能被撤換的消息。如今,世界已意識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路線與孤立主義相去甚遠。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