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維修人員正在清理南朗街道濠湧村中山紀念亭的污垢。(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龍舟水”剛過,又來台風天,廣東的夏日雨水頻頻。中山市南朗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江,只要一有空,就跑去看看街道的老建築情況。看到劉江來,不少居民就開始打聽。
“劉工,今年的歲修開始了嗎?”
“這座房屋的修繕,符合申報條件嗎?”
居民詢問申報的是歲修補助資金。2023年,中山市印發《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歲修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推行文物“歲修”制度,針對市保和未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日常保養維護小項目設立歲修補助資金。
“歲修制度解決了誰出錢、誰來修、怎麼修等文物保護的共同問題。”劉江說。中山市“‘歲修制度’實現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全覆蓋”獲評國家文物局2023年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
誰出錢?
政府出資,解決文保難題
劉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近10年,全街道12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他每個季度至少巡檢一遍。
“國保、省保單位有專項資金,但級別較低的文物建築,並沒有固定的保護經費。”劉江介紹,南朗街道市保以下不可移動文物有113處,集體所有以及個人所有的占到7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