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完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等話語內涵
第一,完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話語內涵。主要是更加明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基本內涵,即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天然的血緣關係、共同的文化基礎和歷史記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時以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為核心,進一步提出了涉台“五個共同”和“四個堅定”的重要論述,也就是“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同時“要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表述已經從國家認同擴展到了民族認同,也就是說如果從國家政治上承認一中有困難,至少從血緣上是沒有爭議的。這種做法可以進一步讓台灣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因為無論是血緣、文字、習俗,還是價值觀,這些都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17〕
早在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種天然的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基本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兩岸交流合作得天獨厚,這種雙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住;全體中華兒女有決心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種全民族共同願望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換言之,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台灣多數民衆公開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和炎黃子孫,尤其是被稱作“天然獨”的20到29歲的台灣年輕人,也有高達半數以上的人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我們本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台灣地區的人民過去大部分都是從大陸來的,所以兩岸有共同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等。”〔18〕
第二,完善“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話語內涵。主要是更明確“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基本涵義,即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同胞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9〕事實上,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始終是連結兩岸同胞的紐帶,也是彼此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中華文化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無論現實政治如何變化,這份文化根基始終存在,無論分隔多長時間,中華文化始終是兩岸之間最根本的連結。兩岸同胞的血液中流淌著共同的感覺、共同的感情和共同的認同。兩岸對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特別是對民族復興偉業,都有著不可拋棄的責任。”〔20〕也就是說,中華文化對於兩岸同胞而言不僅僅是情感共鳴的紐帶,更是雙方共同的精神家園和認同的基石。在兩岸關係嚴峻的情形之下,中華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愈顯重要,它是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和核心。
兩岸同胞有責任、有義務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承載了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兩岸同胞都應該意識到我們共享這樣的文化根本,面對著共同的文化傳承任務,中華文化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更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台灣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內涵和發展歷程和大陸一脈相承,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中華文化認同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追求。“通過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和承擔相應的文化角色,兩岸同胞可以更加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和傳承中華文化,不僅是文化責任,也是構建統一後政治和社會基礎的必然要求。”〔21〕簡言之,中華文化不僅是兩岸的根脈,更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基因、共同的集體記憶。我們不但要在兩岸交流中將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更要用新的方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第三,完善“兩岸一家親”的話語內涵。主要是更明確“兩岸一家親”的基本內涵,即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血濃於水”〔22〕,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也就是說,兩岸同胞自古就是一家人,儘管民進黨當局在島內持續推動“文化台獨”,但絕大多數的台灣民衆內心深處依然擁有作為炎黃子孫的情感和認同,這種信念和血脈的連結對於最終實現“兩岸一家親”的願景至關重要。“兩岸一家親是一個充滿溫情、友愛和互信的關係,它為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成心靈契合、增強共同認知、促進兩岸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和則兩利,和則雙贏。兩岸同胞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對兩岸關係走近走好的一致向往,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23〕
“兩岸一家人”認同是大陸與島內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交往的最大同心圓。在台灣島內,藍營長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維護兩岸關係大局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和敦促中國國民黨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共互信基礎與溝通機制,加強與國民黨執政縣市、基層村里、新世代藍營政治人物、輿論意見領袖的交流合作,提升藍營對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增強藍營從“中華民國認同”向“中華民族認同”深化的動力;台灣民衆黨雖然對“九二共識”存在偏頗認知,不願觸碰兩岸關係性質問題,但公開表示沒有“台獨”黨綱、認同兩岸同文同種,柯文哲曾經在回應“習馬會”時重申“對話比對抗好、交流比斷流好、一家親比一家仇好”,再次確認了對“兩岸一家親”的認知,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創新話語論述與“白色力量”尋求交集。〔24〕歸根到底,兩岸交流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衹要承認“兩岸是一家人”,大陸方面都有誠意、并且願意和島內各界多交往、多接觸,透過情感引導情緒,喚醒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以達成雙方的相互理解和認同。
四、結語
在現代國家交往中,話語不僅僅是國家間信息交流的載體,更是國家間進行激烈權力博弈的工具,所以各國都非常重視爭奪話語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地位,以此建構有利於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話語權。進入新時代,我們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底氣更足、幹勁更高,我們有充足的能力解決橫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形象他塑”的話語困境,增強與綜合國力相符的涉台話語權。〔25〕換言之,世界上衹有一個中國,台灣自古即是中國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世界上一直遵守的原則。按照現行的國際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政權更替,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地區的主權。簡言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來不是一個國家,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處理的是中國代表權問題,與台灣相關,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普遍共識至今從未改變。面對 “台獨”勢力及外來干涉行徑,我們必須築牢“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防火墻,從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完善相關的涉台話語內涵,增強涉台話語權。
本文為寧波市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2024年度課題“民進黨當局對台灣地區形象的建構研究”(批准號2024NBTY05)的階段性成果。
註釋:
〔1〕〔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頁、第59頁。
〔2〕陳星:《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問題初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第2頁。
〔3〕饒戈平:《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與一個中國原則——兼評葛來儀報告》,《台灣研究》2023年第2期,第1頁。
〔4〕《富權:挑戰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將難以得逞》,中評社香港2024年9月23日電,https://www.crntt.com/doc/5_23_106983804_1_0923120922.html。
〔5〕陳朋親、毛艶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研究》,《廣東社會科學》2023年第6期,第111頁、第112頁。
〔7〕陳先才、唐梓涵:《大一統視角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探索》,《台灣研究集刊》2024年第2期,第80頁。
〔8〕劉相平、張萌:《第四次交鋒:台灣島內“九二共識”再爭議述論》,《台灣研究集刊》2022年第2期,第1頁。
〔9〕王子旗:《“賴式‘台獨’經濟”徒增台海風險》,《兩岸關係》2024年第10期,第9頁。
〔10〕熊俊莉、肖楓:《現階段兩岸經濟相互依存關係探析》,《台灣研究》2015年第1期,第75~76頁。
〔11〕潘兆民:《當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爭辯:合作對抗模式的建構》,《台灣研究》2017年第4期,第15頁。
〔12〕胡雲華、盛九元、盛傑:《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存在的障礙與推進策略》,《台灣研究集刊》2020 年第4期,第94頁。
〔13〕曹晉麗、高雅:《從二十大報告看新時代兩岸共同市場前景》,《中國外資》2023年第1期,第44頁。
〔14〕李非、李夏培:《兩岸共同市場的政策利益機制研究》,《台灣研究》2022年第3期,第31頁。
〔15〕《推動融合共享發展 ——全國政協“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遠程協商會綜述》,《人民政協報》2023年12月26日,第1版。
〔16〕盛九元、胡雲華:《習近平“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重要論述研究》,《台灣研究集刊》2021年第4期,第3~5頁。
〔17〕《中評深度:楊開煌析大陸解決台灣問題之變》,中評社香港2024年10月11日電,https://www.crntt.com/doc/93_10095_106987590_1_1011161356.html。
〔18〕《台灣多數民衆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人民政協報》2024年4月27日,第5版。
〔19〕《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 王滬寧蔡奇等參加會見》,《人民日報》2024年4月11日,第1版。
〔20〕《劉兆玄:中華文化是兩岸之間的最根本連結》,中評社北京2024年10月24日電,https://hk.crntt.com/doc/387_0_106995003_1_1024001549.html。
〔21〕朱松嶺:《台灣問題視域下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略考量、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統一戰綫學研究》2024年第4期,第43頁。
〔22〕《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招待會在京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24年9月30日,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930/99b38718d0a34ed5ace613daf124a475/c.html。
〔23〕李廣玉:《兩岸一家親》,《台聲》2024年第16期,第77頁。
〔24〕束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論述豐富國家統一理論》,《中國評論》(香港)2024年第7期,https://www.crntt.com/doc/93_17211_106949181_1_0830120801.html。
〔25〕趙龍:《國際傳播視閾下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建構論析》,《大連幹部學刊》2023年第3期,第57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總第328期,P8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