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再現“美麗風景線”說明了什麼?
http://www.crntt.hk   2025-06-10 14:26:20
 

  更糟的是,政治極化與社會分裂進一步削弱了危機化解的可能性。特朗普的強硬路線加劇了民主黨主導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對立。當抗議者將聯邦執法行動與種族主義、經濟不公等議題捆綁時,特朗普“恢復秩序”的強硬舉措都可能被指責為“鎮壓進步力量”。這種政治敘事的極端化,使得特朗普的危機應對陷入“越壓制越反抗”的惡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民眾抗議的核心訴求是改變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如移民政策的改革、種族歧視的根除,以及聯邦政府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安排等等。而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式”治理,往往以短期見效為目標,卻忽視了長期制度建設的必要性。當特朗普試圖通過派遣國民警衛隊“解決騷亂”時,實際上是在用暴力手段掩蓋矛盾,而非推動結構性變革。

  街頭騷亂與“聯邦政府─加州對抗”,讓人看到了美國政治權力格局的硬傷。短期內,特朗普可能通過強硬姿態鞏固共和黨基本盤的支持,但長期看,這種策略將加劇社會撕裂,削弱聯邦政府的合法性。加州與聯邦政府的財政博弈可能升級為更廣泛的“州權運動”,其他“藍州”或效仿加州以經濟手段反制聯邦政府政策。與此同時,民主黨主導的城市與共和黨控制的農村地區之間的鴻溝將進一步擴大,美國社會的“兩極化”趨勢難以逆轉。

  “美式民主”成世人笑柄

  對於特朗普而言,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維護自身政治利益的同時,找到緩解結構性矛盾的路徑。與其依賴軍事威懾和對抗性手段,不如推動聯邦政府與州之間的制度性對話──例如,通過立法明確聯邦政府與地方在移民、財政、執法等領域的權責邊界,或建立跨州協作機制以應對共同挑戰。然而,這種改革需要超越黨派利益的政治智慧,而特朗普的個人主義治理風格顯然無法做到。

  美國街頭騷亂,是一面照見美國結構性矛盾的鏡子。從洛杉磯的移民衝突到紐約的種族抗議,從加州與聯邦政府的權力博弈到政治極化的全面加劇,這場危機揭示了美國治理體系的深層危機。特朗普的強硬回應或許能在短期內震懾抗議者,卻無法修復被撕裂的社會信任與制度裂縫。當權力的威權化手段與憲制體制的根本邏輯發生衝突時,美國現有的中央地方權力架構應該進行重構式改革──一種既能維護聯邦統一,又能尊重地方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否則,美國街頭運動只會愈演愈烈。

  諷刺的是,特朗普的粗暴莽撞模式,不僅無法解決美國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反而會引發地方反抗和民眾抗議的街頭暴力運動。面對美國街頭的“美麗的風景線”,“美式民主”也成了世人的笑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