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人工智能(AI)技術正引發眾多領域的變革,影視產業便是其一。
5月21日,谷歌發布影視級視頻製作大模型Flow。5月30日,著名科技趨勢分析家瑪麗·米克爾發布《AI趨勢》報告,將“製作全長電影和遊戲”,列入“未來5年內AI最可能做到的10件事”。
在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AI成為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不少製作團隊帶著AI生成的短劇或動畫樣片路演,吸引了觀眾和投資者的目光。今年2月,我國首部純AI生成付費短劇《興安嶺詭事》上線,3天內播放量突破3500萬。
毫無疑問,影視產業正處於一場由AI帶來的巨變前夜。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有的演員已經開始銷售自己的AI數字人,現在正在製作的一些電影也開始使用數字人代替真人拍攝相當一部分鏡頭。也有業內人士認為,AI生成角色要多帥有多帥、要多漂亮有多漂亮,一些只靠顔值、演技差的演員應該有“被取代”的危機感。
AI在我國影視產業的應用情況如何?影視AI技術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還有哪些瓶頸待解決?AI將給影視產業帶來哪些顛覆性影響,是否真的會讓真人演員失業?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AI造”影視作品初長成
“AI最早在我國影視產業中的應用是輔助傳統影視製作。”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馬平介紹,2017年,中影團隊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將AI生成技術用於電影視頻素材修復。
隨後,AI生成技術被進一步用於電影虛擬拍攝、特種電影製作等領域。例如,去年榮獲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的電影《安國夫人》就大量運用AI生成金兀術雪山發兵、黃天蕩圍困金軍等虛擬場景,減少了實景拍攝的成本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