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4日電/德國聯邦國防軍第45裝甲旅的揭幕儀式近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這是二戰結束以來,德國首次在海外大規模部署常駐軍隊。分析人士認為,德國在立陶宛駐軍旨在提升其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的地位,顯示出其推動歐洲防務自主的積極態度。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使歐洲國家安全焦慮迅速攀升。2016年北約華沙峰會決定加強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提出在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波蘭四國部署“增強型前沿存在”營級戰鬥群。德國積極響應北約號召,於2017年牽頭組建立陶宛方向多國營級戰鬥群。
近年來,德國聯邦政府基於烏克蘭衝突的現實走向與未來發展,將戰略重心進一步轉向中東歐方向。2023年12月,德國和立陶宛兩國防長簽署德國軍隊永久部署立陶宛的協議,雙方共同制訂德軍駐防模式及進駐路線。依據協議,編制約5000人的德軍第45裝甲旅將在2027年年底前完成派駐。據報導,在計劃派駐立陶宛的約5000名德軍中,有約4000人組成的作戰部隊將駐扎在維爾紐斯附近的魯德寧凱軍事基地。
事實上,全球地區安全格局的深刻演變與多重危機叠加,既倒逼德軍實施戰略轉型,也為其突破傳統防務政策框架提供契機。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大幅增加軍費,設立1000億歐元的國防特別基金,並將國防預算提高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增幅居西方發達國家前列。作為緊隨美國之後的第二大援烏國,德國不斷突破援助上限,從最初的鋼盔、輕武器,到“豹2”型坦克,再到未來可能出現在俄烏戰場的“金牛座”導彈,其軍事介入程度不斷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