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自2020年起,我們積極探索開辦涉外法治人才基地班,同時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討如何結合區域優勢,瞄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中亞國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前不久,在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第一屆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論壇上,甘肅政法大學校長鄭高鍵幾句話簡要開場後,直奔主題,將重點放在了如何破解人才培養的難題上。
目前,甘肅政法大學已與多個涉外仲裁機構、涉外律師事務所建立協同培養機制,先後與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塔什幹國立東方研究大學等高校簽署了交流合作協議,通過學年交流、短期訪學等多種模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亟須完成國內外優質實習實踐基地建設。”鄭高鍵說,“這是當務之急,僅靠學校自身難以完成,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出台相關政策,積極為學校搭建平台”。
坐在會議室里的嘉賓有來自全國49所高校的領導和老師。2024年,這49家高校一同出現在教育部辦公廳、中央依法治國辦秘書局聯合發布的《關於公布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名單的通知》中,包括中國政法大學在內的11所政法類高校和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40所非政法類高校共51所高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名單。
“今年是世貿組織成立30周年,中國入世24周年。回顧歷史,與20多年前相比,我們的地位和角色已經發生了革命性、根本性的變化。”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司長韓勇說,形勢的發展變化要求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必須是全方位的、系統的、跨學科的、跨專業的。“高校是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是我國參與世貿組織工作的重要力量。”
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模式與經驗分享,是這次研討會的主題。14位嘉賓要依次探討主題——“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每個人限時發言5分鐘。
“我們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上遇到了一些具體問題,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解決方案。”西北政法大學校長範九利提到,近年來,學校與其他高校合作開展“法學+德語”“法學+俄語”“法學+日語”等復合型專業培養項目,並且與涉外實踐單位深度合作,形成了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培養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