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二十九日,在中南大學高速列車研究中心動模型試驗平台,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空氣動力與碰撞安全技術創新團隊成員正在與學生交流。(圖片來源:人民網) |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各項參數調整到位,測試系統嚴陣以待,摁下電鈕——中南大學高速列車研究中心的列車動模實驗室裡100多米長的軌道上,兩道白影閃過。直到停下來,人們才看清那是兩輛相向而行的列車模型。
“在半秒內,模型要從時速0公里加速到500公里,這是國際上第一套時速500公里的列車空氣動力動模實驗系統。”中南大學軌道交通空氣動力與碰撞安全技術創新團隊核心成員、高速列車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魯寨軍介紹,我國高速列車流線型外形“長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裡產生的實驗數據。
列車發生碰撞時的安全性能,則取決於碰撞安全保護技術,這也是該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的另一個研究方向。一旁的碰撞實驗室裡,由空氣炮驅動的試驗車輛加速運動,徑直撞上軌道盡頭的大噸位測力剛性墻。
“一旦列車發生碰撞,我們研發的車端吸能結構就會在極短時間內產生穩定、有序、可控潰縮變形,最大限度吸收碰撞能量、保護車上人員的生命安全。”魯寨軍說。
展示區域內,一列列形態各異的空氣動力性能動模試驗車,一件件被“撞毀”的吸能結構,勾勒出30多年來團隊幾代科研人員對“又快又安全”的執著追求。他們解決了空氣動力制約高鐵發展、列車碰撞安全保護以及大風行車安全綜合防護等三大世界性難題,創造了多個第一,有力支撐我國高鐵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在我國最早的時速160公里准高速列車氣動模型車旁,魯寨軍介紹起上世紀團隊初創時的激情歲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上世紀80年代,田紅旗院士等團隊創始人員瞄准了列車空氣動力學和撞擊動力學兩個研究領域,提前布局並率先開展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
上世紀90年代初,高速列車研究中心成立。“中心成立之初,田紅旗院士等創始人就確立了科研項目、經費、研究生培養、實驗室建設等統籌管理模式與團隊文化,至今依然是我們團隊攻堅克難的法寶。”魯寨軍介紹,“團隊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體系化研究。為了開展原創基礎理論研究,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我們從零做起,自主研建了列車空氣動力性能動模試驗系統、實際運營軌道車輛撞擊/瞬時測力試驗系統等系列國際領先的試驗平台。為了補充經費,團隊研究人員寧可少拿或不拿科研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