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澳大利亞聯邦選舉日前落幕。這是繼加拿大之後,又一主要西方國家舉行大選。這兩場西方主要國家的選舉,不約而同地受到“美國因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極具反諷意味的“逆向”衝擊——理念與美國現行政策相似的政黨,都最終敗選,而誓言與特朗普政府抗爭到底的政黨參選人都徹底扭轉頽勢,成功上位。
澳、加兩國大選呈現諸多相似之處。澳大利亞反對黨聯盟黨領袖達頓和加拿大保守黨領袖普瓦列夫爾均持保守立場,前者被不少澳大利亞人視為“澳版特朗普”,後者曾提出削減加拿大國家公共廣播機構資金和對外援助等主張。兩人的政黨都在競選初期一度領先或占據優勢,而在美國宣布將對多數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政策後,他們的政黨最終都輸掉了大選,兩人也失去了議會席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評論澳大利亞大選時指出,這似乎是在效仿加拿大——共同抵制右翼政治力量。澳大利亞前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說,達頓的競選策略“非常特朗普化”,而美國的現行政策如同揮之不去的“背景音樂”,極大地影響了選民對聯盟黨的看法。甚至有聯盟黨資深議員坦言,美國政策“徹底擊敗了聯盟黨”。
“美國因素”之所以持續為“與美方政策相似者”注入負能量,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以鄰為壑的關稅政策引發澳大利亞選民強烈不滿,大多數人對這種“相似性”持明確的拒絕態度。
舉例而言,達頓曾表示如果當選,將削減公共部門崗位,據估計超過4萬個,這讓選民聯想到美國政府效率部大幅削減聯邦機構、裁撤政府雇員的行動。聯盟黨甚至任命賈辛塔·南皮金帕·普賴斯負責政府效率審查事務。她戴著印有“讓美國再次偉大”字樣帽子的照片,成為選舉中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配套措施”就是加征關稅、損害貿易夥伴利益,澳大利亞選民不買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今年4月,“決定”民調機構為澳大利亞《時代報》進行的民調顯示,60%的澳大利亞人認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對澳大利亞不利,這一比例在去年11月僅為40%。同一份民調還顯示,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表示,由於特朗普的勝選,他們更不願投票給達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