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這群年輕人,給文物當醫生
http://www.crntt.hk   2025-05-05 14:18:54
圖①: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文物專家”使用紅外熱成像儀檢測古建外檐滲漏情況。(圖片來源:北京考古研究院供圖) 圖②:參加2025年上海市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青年“文物醫生”。(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供圖) 圖③:“文物醫生”陳仲寅在柬埔寨大吳哥城的王宮遺址記錄塊石編號。(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圖④: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醫生”對文物進行清理。(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中評社北京5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人生病了要看病,文物若是“受傷”或“生病”,應該如何處理?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就是治療文物病害,為殘損器物恢復原貌,令古老遺址找回往昔光華,他們也便有了一個十分貼切的頭銜——“文物醫生”。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湧現出許多青年“文物醫生”,他們在傳統與創新、經典與潮流中,展現文化傳承、守正創新的新作為。

  在五四青年節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幾位青年“文物醫生”的故事,感悟他們“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關注他們“與歷史持續對話”的不懈探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依靠黑科技,古建延年益壽

  中國傳統建築大多是木結構,歷經風霜雨雪和暴曬,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症”。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有群青年“文物醫生”,能夠利用多種設備,給古建“做體檢、查病因、治未病”。

  過去判斷古建病害,主要靠有經驗的老師傅用錘子敲擊木柱。敲擊聲音清脆,說明木材比較密實;聲音發悶,可能存在局部空鼓。但是,即便經驗豐富的工匠,也難以準確判斷“病灶”的具體位置、腐朽程度。

  “我們檢測團隊裡的年輕人雖然還不具備老師傅們的經驗,但借助高科技,同樣能準確知曉古建病害的具體位置。”北京考古研究院遺產預防保護部主任張濤介紹,他與同事們受林業部門啟發,經過上千次模擬實驗,研發出了用於文物檢測的微鑽阻力儀:用電機把探針推進到木柱芯中,連接在鑽頭後面的傳感器探測出的阻力值,就像“心電圖”曲線一樣簡潔明了。“曲線從一個高峰跌落,經過一段低谷之後又開始上升,說明木頭出現了空心,一般在一根木頭上打2到3個小孔,就能確定空心有多大。”張濤介紹。

  微鑽阻力儀的“威力”可不小。在對雍和宮古建“體檢”中,微鑽阻力儀探查發現,西下穿堂門一根柱子底部出現大面積糟朽,若任其發展,木柱殘損高度超過柱高的1/3時,就要替換整根柱子,進行挑頂大修。因提前發現,只需切除糟朽部分,用新木材與完好部分進行齒接,對古建干預最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