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護“地球之腎”不只“圈起來”那麼簡單
http://www.crntt.hk   2025-05-01 11:58:29
  中評社北京5月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提供水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緩解氣候變化等多種功能。然而,處在水陸交錯地帶的濕地也是典型的脆弱生態系統,自1700年以來,全球濕地面積已經損失了超過八成。

  30日,在浙江杭州舉辦的濕地保護國際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就如何保護“地球之腎”分享案例、闡釋觀點。

  什麼樣的保護模式更好?直接將濕地“圈起來”設立保護區、避免人類活動是否最有利於修復?業內專家表示,採取什麼樣的模式要因地制宜。

  比如位於高原、人類活動干預少、具有稀缺性的濕地,或本身受損嚴重需要深度修復的濕地,可以“圈起來”讓其“靜養”。但對於城市中狀況良好的濕地,則建議“打開大門”,平衡好保護和發展,讓濕地成為百姓能共享的綠意空間。

  “在巴拿馬的濕地,許多原住民還有生存需求,比如養牛,因此保育工作也要考慮人民致富。”巴拿馬環境部林業官員維羅妮卡·岡薩雷斯分享了自己國家的保護案例,認為每個人都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濕地保護和修復要和社區充分溝通,聽取本地居民和土著的聲音。

  在重慶大學教授袁興中看來,“打開”濕地首先要做好功能分區。“比如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劃分出保育、修復以及合理利用三大功能區域,做好功能布局的前提下該保護的一定把它保護好,再通過合理利用創造經濟效益。”

  四月杭州,微風習習,不少市民漫步在西溪濕地的綠道上,感受春意盎然。多年來,西溪濕地探索濕地與城市一體化發展的模式,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截至2024年底,西溪濕地維管束植物達971種、昆蟲918種、鳥類224種。2005年開園以來,累計入園650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8億元。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