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美派鼓吹的“美國‘最大消費市場’”的言論原來是刷出來的。(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近日,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在演講中將美國軍事存在與美元體系定義為“全球公共產品”,要求其他國家通過接受美國關稅政策等方式為此承擔“公平份額”。這種邏輯實質上構成了一種“關稅供養霸權論”——以進口關稅作為施壓手段,迫使他國為維護美國全球霸權提供資金。看似建構在經濟學理論之上,但這套說辭實則存在多重邏輯悖論,折射出美國霸權思維的荒誕認知。
將美國軍事部署與美元體系定義為“全球公共產品”,本質上是對經濟學概念的歪曲。公共產品的核心特徵是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而美國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其戰略布局明顯服務於自身地緣戰略目標,稱之為“公共產品”是在掩蓋其利己性的霸權政治本質。美國可以明確選擇保護誰、不保護誰,其安全承諾基於政治和戰略考量,具有相當強的排他性。實際上,對於非盟友國家而言,這種軍事存在構成安全壓力而非公共福利。北約東擴引發的地區緊張局勢,便是所謂軍事同盟“安全保障”選擇性和利己性的明證。
美元的國際地位同樣難以匹配“全球公共產品”的本質屬性。儘管全球貿易約50%以美元結算,但這種貨幣霸權的最大受益者正是美國自身。通過發行“世界貨幣”,美國不僅每年會獲得巨額的美元“鑄幣稅”收益,更逐漸形成了服務於自身利益的風險轉嫁和“潮汐收割”機制——2020年美聯儲的“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就讓全球共同承擔了其貨幣超發的通脹壓力。美國還頻繁使用如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等實施金融制裁,賦予美元體系高度的排他性。美國將這種非對稱的體系優勢包裝成“公共產品”,無疑是對國際經濟現實的嘲諷。
“關稅供養霸權論”聲稱,他國在美國主導的軍事和金融體系下“搭便車”,需為此付費。這種論調完全無視美國作為體系主導者所獲取的巨大結構性紅利。所謂的“地緣政治和金融保護傘”,特別是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與結算貨幣帶來的特權,為美國提供了無可比擬的經濟與戰略優勢,其軍事力量也首先保障自身的全球利益和商業通道。世界各國持有並使用美元,本身是對該體系的支撐和隱性“支付”,絕非“免費”。美國要求他國“付費”,卻刻意迴避自身是最大受益者的這一身份,實則是向外轉嫁霸權地位的維護成本,而非追求真正的公平分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