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網評:當閱讀成為“剛需”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張賀
全民閱讀大會盛況空前、各大圖書館到館讀者人數屢創新高、熱門圖書簽售會大排長龍、圖書市集人氣火爆、網絡圖書論壇討論熱火朝天……種種喜人景象彰顯了全民閱讀工作的扎實推進和書香社會建設水平的穩步提升。為什麼書香氛圍日益濃鬱?答案很簡單:越來越多的讀者把閱讀作為人生的“剛需”。
當今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層出不窮,不管是出於工作所需,還是提升生活品質,都需要人們及時跟上時代步伐,不斷精進知識素養和文化修養。據研究,當今世界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平均3至5年新知識便要翻一番。古時候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而今天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知識,則很難適應複雜且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衹有不斷讀書學習,才能讓知識的河水始終充沛不斷流,才能解決“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本領恐慌。一日之讀便可獲取作者一生之心血經驗,閱讀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獲取知識的途徑,把閱讀作為人生的“剛需”可謂明智。
同時,當今時代社會節奏快、競爭激烈,人們精神上的煩惱和困惑似乎也更多了,因此更需要啟智潤心,讓各種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動滋養心靈。閱讀猶如與智者對話,書中蘊含的智慧會照亮認識的誤區、撫慰內心的焦灼、增強精神的力量。許多讀者正是通過閱讀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強了奮鬥的勇氣。“人民工匠”許振超衹有初中學歷,但他一直堅持讀書,刻苦鑽研技術,最終成為享譽業內的技術專家。雷海為從外賣小哥成長為《中國詩詞大會》全國總冠軍,源自他十餘年堅持不懈利用碎片化時間去閱讀。把閱讀作為人生的“剛需”就好比為汽車加入了燃油,會使人動力十足。
西漢劉向在《說苑》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晉平公問師曠:“我今年70歲了,還想讀書學習,不過恐怕太晚了吧?”師曠說:“既然晚了,何不點起蠟燭?”晉平公很不高興,說:“你怎麼和我開這種玩笑?”師曠正言道:“我聽人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