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通過一聲咳嗽可以“聽”出是不是罹患肺癌;借助大模型設計新型高強度蛋白質黏合劑,幫助發現新藥、開發生物傳感器……這些曾經被認為像天方夜譚一樣的橋段,如今正在成為現實——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傳統認知,在醫療領域,越來越多的新探索,已經成為開啟人類健康新篇章的重要工具。
市場機構預計,到2025年末,全球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將占總規模的1/5。廣闊的市場前景催生了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諸多應用。近年來,在應急救治、遠程會診、檢查檢驗、臨床輔助診斷決策、公共衛生服務、醫院管理等方面,人工智能應用正在加速推開,以“互聯網+”促進人民健康服務提檔升級已經成為各方共識。
“10萬個小時成就一個好醫生”,這句醫學領域被廣泛認同的話,在人工智能強大的學習能力面前已經不再絕對。比如,在影像科室,基於深度學習算法,人工智能閱片技術通過大量醫學圖像數據訓練,具備識別、分析、診斷病灶的能力,大大提升了診斷效率。目前,上海瑞金醫院“胸部肺結節CT輔助診斷應用”已廣泛覆蓋超過80%的病例,將原本7分鐘的診斷時間縮短至2分鐘;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輔助診斷的應用將診斷時間從25分鐘縮短至3分鐘。不僅如此,世界首例脊柱椎板機器人自主識切手術、全球首例介入手術機器人腦動脈取栓、全球首例智能化骨盆骨折復位機器人等突破手術技術在我國完成,也標注了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中國貢獻”。
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讓重復性、簡單的醫療活動有了更好的替代,但毋庸諱言,也給醫療活動帶來了新的隱憂。
智慧醫療依賴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數據采集能否精準、網絡傳輸是否穩定等諸多因素,都會對醫療行為鏈條中的人工智能應用帶來深刻的影響。醫療行為人命關天,稍有差池,就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智慧醫療建設產生海量數據,信息安全風險指數高,患者隱私保護需要特別留意。與此同時,智慧醫療成為輔助手段後,醫療責任如何釐清也成為難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還可能引發醫學倫理等一系列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既需要各方主管部門攜手制定政策規範,也需要行業協同治理,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醫療應用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