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是關鍵。鋰離子電池儲能單站規模不斷提高,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十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陸續並網運行,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等新技術加速落地……我國新型儲能技術不斷取得創新突破。
技術突破的同時,產業化發展體系也需進一步完善。加速科技轉化,讓新質生產力釋放發展動力。
“儲能的產業化要解決‘如何賣電’的問題,而電力交易系統就是儲能項目的盈利中樞,是支撐現代電力市場運行的核心技術平台。”運達智儲相關負責人介紹,團隊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市場的高效運作。
“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整合氣象、負荷、價格等多維數據,可以完成市場預測和交易策略優化,自動化完成交易結算和財務對賬,降低人工成本30%以上,從而為發電企業、電網公司、售電主體及儲能運營商提供全流程電力交易服務。”上述負責人表示。
未來,如何發揮好新型儲能“用武之處”,推動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行穩致遠?
孫傳旺認為,要以“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三位一體架構發展新型儲能,推動能源生產、傳輸與消費模式向高效、低碳、智能化方向深度演進。
“在電源側,要運用儲能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並網的‘穩定器’,憑借毫秒級實時響應調峰填穀,大幅提升新能源場站輸出電能的可控性與可預測性;在電網側,要基於超級電容高頻次、低衰減的技術特性,構建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調節閥’,優化電網暫態穩定裕度;在用戶側,要採用分布式儲能及智能家庭儲能系統作為多元化用能需求的‘智控端’,並與充電樁、智慧樓宇結合,實現負荷側柔性資源聚合,推動終端用能模式從‘被動消納’向‘主動參與’轉變。”孫傳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