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春日的滇西高原,陽光斜照高黎貢山,怒江從山間奔騰而過。在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漫山遍野的咖啡樹掛滿了殷紅的咖啡果,濃鬱的甜香順著山間公路飄向遠方。
“當前,我們村每年咖啡的總產量達到了4000多噸,2023年的產值超過了1.3億元,2024年的產值接近兩個億。”站在村口,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指著遠處的咖啡樹,跟記者話起了家常。“喝小粒咖啡,看萬畝咖啡園,讓我們村一下子成了網紅打卡地,每年來旅遊的超過2000人,把當地的土特產、餐飲、民宿全都帶動起來了。”
這個小山村,用一杯杯醇厚的小粒咖啡,講述著中國咖啡產業從“種植者”到“品牌創造者”的華麗轉身,用一粒粒咖啡豆,串聯起田間與舌尖、山區與世界的金色紐帶,書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從“苦咖啡”到“甜日子”
曾經,新寨村的咖農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飄香的“金豆子”曾是讓咖農愁眉不展的“苦果子”。
“2015年前,咖啡豆收購價每公斤不到6元,除去成本幾乎不賺錢,甚至還要倒貼錢。”王加維回憶起當年的困境,語氣裡仍透露著一絲無奈。“看著滿山的咖啡樹,心裡真不是滋味。”
2017年,隨著村裡第一座咖啡莊園落地,咖農們迎來了轉機。王加維告訴記者,新寨村以“訂單農業”模式推行標準化種植,咖農們按照“紅果單采、分級晾曬、低溫烘焙”的規範流程生產,優質生豆收購價飈升至60元一公斤,整整翻了10倍。
“以前生豆賣6元一斤沒人要,現在精品豆能賣到60元,快遞車還能直接開到地頭收,這變化比咖啡豆的回甘還讓人甜到心裡。”今年已經65歲的咖農張和雲,種植咖啡已經40多年了,回憶保山咖啡這幾年的轉型之路,就像品嘗一杯咖啡,有苦有酸,苦盡甘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