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理清各部門食品安全責任,填補全鏈條監管中的空白縫隙,增強食品安全的監管效能。《意見》找准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中存在的8個薄弱環節,對應提出加強協同協作協調的21項具體措施。國務院食安辦日前會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詳解管理新舉措,回應社會關切。
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國務院食安辦副主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柳軍介紹,《意見》聚焦從農田到餐桌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監管,對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生產、貯存、運輸、寄遞和配送、銷售、消費、進口等各環節進行了系統梳理。“《意見》既有重長效的制度安排,也有見成效的具體舉措,還有抓成效的工作要求,通篇體現了食品安全系統的治理理念。”柳軍說,可以概括為“四個強化”:
強化制度創新。《意見》總結近年來各部門監管實踐中好的經驗做法,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創新舉措。為防止運輸過程中食品受到污染,《意見》建立了散裝液態食品運輸准運制度,明確了運輸散裝液態食品車輛的食品安全准入條件和技術標準,核發食品准運證明,確保專車專用等。
強化部門協同。《意見》進一步完善了信息共享、通報協查、聯動處置、雙向銜接等工作機制,推動實現多部門綜合治理,有效避免出現監管漏洞和盲區。
強化主體覆蓋。《意見》進一步拓展了主體監管範疇,在傳統的食品生產經營主體之外,將貯存、配送等環節的主體全部納入監管,實現主體全覆蓋、過程全管控。比如,針對網絡銷售、寄遞食品安全等問題,明確將網絡交易各主體及郵政企業、快遞企業等納入監管範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