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27日,參觀者在“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與遺產保護經典成就展”展廳內觀看展品。(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我們與雲岡石窟已經在合作開發沉浸式數字展覽。在國內巡展基礎上,這個展覽將走向國際,有幾個國家的相關機構正在與我們商談合作意向。”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孫小兵說。
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首場活動——“對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日前在北京天壇公園神樂署正式啟動。針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價值”“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主題,中外嘉賓開展深入交流。
交流開始前,伴隨著中和韶樂的悠揚樂聲,投影幕布上呈現出行進的“古代儀仗隊”,帶觀眾們穿越時光、感受數百年前古人對禮儀和秩序的講究。
“科技手段讓文物‘說話’,成為人們與文物‘交流’的橋梁。”孫小兵說,“數字科技為文化遺產插上了‘翅膀’,通過數字化的呈現,觀眾們與文化遺產的距離被拉近了。”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說,隨著近年來“博物館熱”的興起,傳統的實物陳列展陳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觀眾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AI、VR、AR等技術為文物保護利用和展陳傳播提供更多樣化的途徑。
近年來,中國通過運用科技手段不僅活化利用了館藏文物、文化遺產,而且豐富了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國際傳播。2024年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指出,中國鼓勵開展文物保護的科學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文物保護技術,提高文物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中國將加強文物保護信息化建設,鼓勵開展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推進文物資源數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
“國寶級的文物經過數字化後‘裝入’可觸摸的顯示屏,隨後可實現人機交互。在國外的中國文化中心,這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裝置讓更多國際友人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孫小兵說,“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新理念搭建新場景,為傳統文物展覽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