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網評:青春讓“小而美”的職業綻放異彩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春麗
任何一種新職業的出現或興起,都是時代的產物,是供需適配下雙向選擇的結果。近年來,伴隨著社會需求的調整和就業結構的變遷,玩偶修復師、自由插畫師、色彩搭配師、兒童陪伴師、手作藝術家……各種內容新奇、模式多樣的小眾新職業日益興起,並逐漸成為一些從業人員的最新選擇。一些小眾新職業是“小而美”職業的典型代表,它們以不唯學歷和資歷的門檻要求為特點,以滿足用戶個人的差異化需求為導向,更加注重從業者的技藝、溝通、共情和創新能力,猶如浩瀚星空中的點點繁星,在職業版圖的邊緣和縫隙中開辟了一條差異化的賽道,為就業人員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生存發展提供了個性化的空間。新時代的青年群體是就業大軍的主流,更是小眾新職業的領航者。
小眾新職業是社會經濟結構變革催生的職業邊界延伸,是傳統職業空白的補充。青年群體選擇小眾新職業,不僅可以帶動個體職業選擇上的多樣性發展,還能滿足社會對職業服務的精神需求。如:玩偶修復師是“記憶缺口”的縫補者,他們通過嚴謹的流程、精湛的工藝修復玩偶,滿足用戶的情感聯結和記憶留存,回應著現代人對情緒價值和精神寄托的需求;色彩搭配師是視覺美學的“魔法師”,他們通過分析客戶對色彩的需求,製作出符合客戶期望的方案,為有需要的特殊人群提供專業化服務;兒童陪伴師是心理健康的守護者,他們通過陪伴來觀察孩子的心理狀況,幫助他們養成健全的人格,為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情感關懷。各式各樣的職業名稱層出不窮,內涵豐富的職業概念不斷湧現。在傳統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小眾新職業以其不斷創新的服務內容滿足著社會多元化的需求,同時為青年人提供了更加靈活多樣的就業機會。當下的青年選擇小眾新職業,是對多元化就業方式的追求,它不僅適度緩解了青年人的就業壓力,而且拓展了青年人自主選擇的職業路徑。
有別於傳統職業框架的價值評價,小眾新職業更加看重工作內容與自我價值的契合度,是社會包容性與創新性相融合的直接體現。在物質發展環境更為優越的今天,青年選擇職業的關鍵動力,已不只是單純的謀生需要,更多的是尋求個人價值的實現。手作藝術家用真情實感引發大眾共鳴,非遺手工藝人用現代語言豐富文化遺產的呈現方式,自由插畫師用專業技巧展現作品溫度和銳度……許多傳統工藝和技能正在通過小眾新職業煥發新生、創造價值。小眾新職業在自我與社會的兼容中給從業人員帶來情感價值的雙重滿足,既讓其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也讓其在收穫經濟回報的時候獲得社會認同感。“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廣大青年從業人員以小眾新職業為平台,通過興趣與職業的轉化、變現,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這充分證明了職業文明的進步,促進了每個人都能在職業的版圖上定義自我存在的價值,這意義是重要並且深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