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觀眾在參觀科考船和載人潛水器模型。(圖片來源:新華社) |
寶藏不語,只是讓考古人員“煞費苦心”。“出水文物中一件寫有‘丙寅年造’的紅綠彩碗引起了考古人員注意,但僅明代歷史上,丙寅年就有四個。”鄭睿瑜說著,走到了這只如同史官的“碗”面前。
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這批文物的具體年代,研究人員比照了瓷器的典型樣式、產地及年代,最終證實了一號沉船屬明代正德時期。這些發現對研究南海貿易航線具有重大價值,證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鎮珐華彩瓷器外銷,為尋找窑址、釐清來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策展團隊翻閱史料,用更多的文獻文物串聯起兩艘沉船的“身世”,試圖拼凑出每件瓷器從“出窑”到“出海”走過的路。考古人員認為,一號沉船滿載外銷的陶瓷器,二號沉船裝載了從海外輸入的烏木原木,推測一號、二號沉船皆為民間私人貿易商船。
產自熱帶的烏木不僅有藥用價值,還可作為高檔家具的原料,備受明代官商喜愛。經過研究檢測沉船中的烏木品種得知,二號沉船可能是從斯里蘭卡、印度南部等熱帶地區而來。
一根烏木該怎麼展?鄭睿瑜當即想到一幅油畫——《烏木盒子靜物圖》,由西班牙畫家安東尼奧·德·佩雷達繪於1652年。“這幅畫上既有烏木製作的盒子,也有青花瓷等來自全球各地的珍貴貿易品,畫和沉船在講同一段歷史——17世紀的全球貿易。”她興奮地找來畫作的復刻圖,讓觀眾見證相隔萬里之遙的古老文物以這樣的方式“相遇”。
從深海出水到展陳面世,僅用了六個月時間,“這在博物館界是少有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說,正是因為公眾的關注和期待,展覽創造性地採取動態更新模式,讓考古調查、文物保護和展覽同時進行。
據瞭解,兩處沉船遺址的挖掘、調查、文物修復等工作仍在進行中,900餘件(套)文物只是兩艘沉船中極少的一部分,博物館將隨時根據深海考古新成果,不定期向公眾更新上展文物,讓觀眾有“常來常新”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