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等關稅實施後,美國經濟風險劇增。(圖片來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據大公報報導,對等關稅實施後,美國的有效平均進口關稅水平將達近百年來最高水平,全球貿易體系和增長的“耐受力”將經受“壓力測試”,並產生深遠的蝴蝶效應。
雖然理論上,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框架應綜合評估關稅、增值稅、匯率及各項非關稅壁壘,但實際操作中,難以想像特朗普貿易團隊會短期內對全球各國情況做出詳盡的分析。
邏輯上,若要發揮最大槓桿作用,匆忙中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理應針對易於量化的標準,並且滿足關稅政策增加財政支出,縮減貿易逆差,以及促進製造業回流、增強製造業實力的三大目標。因此,對等關稅的制定可能更多基於兩大維度:1)對美貿易規模:對美貿易基數大、或對美順差較大的國家;2)對美關稅和增值稅率:對美關稅較高且增值稅較高的國家。綜合來看,歐盟、印度、巴西、越南、日本等國家或地區被加徵對等關稅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美國對墨西哥、加拿大、中國的進口關稅已高於、或接近對等關稅原則所隱含的水平,三國不太可能成為本輪重點目標。經過2018至19年對中國加徵三輪關稅,以及今年2、3月進一步加徵20%的關稅之後,目前美國對中國進口的關稅水平估計在35%左右,明顯高於對等關稅隱含的14%左右的水平。
2018至19年間的歷史經驗顯示,對單一國家大幅提高關稅對美國通脹的傳導效應較為顯著。隨著2017年特朗普大規模減稅政策對經濟的提振作用消退,2018年下半年起美國通脹整體呈回落態勢,但對中國加徵關稅仍明顯推升美國消費品價格。此外,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出口國和製造國,所以對華加徵關稅不僅對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價格有抬升作用,也對全球相應品類商品價格有一定的抬升和示範作用。
此外,美、加、墨三國經濟深度融合、互為補充,對加、墨加徵關稅對美國通脹的影響可能更為明顯。早在1994年,三國就簽訂了《北美貿易自由協定》,通過關稅減免、原產地規則等促進三國產業鏈深度融合,到2018年,三國又簽訂了升級版的《美加墨協議》。根據白宮公布的數據,到2024年,美加墨協定涵蓋了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的約一半商品,以及從加拿大進口的約38%的商品。
以汽車產業為例,美加墨協議要求車輛75%的價值必須來自北美,推動了三國的汽車產業鏈高度融合,2024年在美銷售的約1600萬輛車中約23%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組裝,同時暢銷車型的零部件有30%至70%來自美國和加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