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形勢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徑思考
http://www.crntt.hk   2025-05-19 00:06:26
表3:台灣居民到大陸交流年齡分佈及占比
表4:大陸居民赴台灣交流年齡分佈及占比
 
  三是多措並舉深化兩岸青年交流。青年群體在兩岸交流中扮演特殊角色,台灣青年群體既不滿意民進黨兩岸政策,願意主動推進兩岸交流,但也是認同“台獨”比重較高的群體,且對大陸對台政策方針存在一定的誤解。在此背景下,大陸方面秉持以交流增進理解、以合作化解分歧、以互信消除風險原則,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一方面,鋪路搭橋提供交流發展空間。大陸方面充分發揮海峽青年論壇、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等青年交流平台引領促進作用,加强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平台建設,持續推進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支持各領域各行業青年團體建立常態化交流渠道,鼓勵兩岸中小學校加强校際交流。另一方面,新媒體拓展兩岸青年交流方式及共同利益。隨着信息科技發展與生活模式改變,網絡社群媒體已成爲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讓兩岸青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陸方面充分發揮小紅書、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優勢,積極吸納台青進駐,拓展兩岸青年合作與交流渠道,也讓島内民衆瞭解真實大陸、减少誤解,講好兩岸融合發展故事。在大陸方面積極努力推動下,青年逐步成爲兩岸交流的主體。由表3和表4可知,2015-2018年20-40歲的台灣青年來大陸交流的規模不斷增大,從94.6萬人增至111萬人,占比均穩定在26%以上,疫情後2023年人數規模恢復至43.2萬人,相較於2022年增加了近9倍,占比爲24.5%;2015-2019年大陸青年赴台灣交流的人數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占比則先從2015年的35.6%增加至2018年的46.9%,2019年占比下降爲43.6%,疫情期間的2020-2022年的占比均高達50%以上,2023年爲47.6%。

  [表3:台灣居民到大陸交流年齡分佈及占比]
  [表4:大陸居民赴台灣交流年齡分佈及占比]

  (二)大陸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面臨新複雜環境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在中美博弈加劇、民進黨繼續執政、美台勾連加深等因素交互叠加下,大陸單方面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將面臨更爲複雜環境。

  其一,賴清德當局持續凍結兩岸合作交流。2024年5月賴清德上台後,無視島内訴求兩岸交流交往民意,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鼓吹“新兩國論”,蓄意謀“獨”挑釁,清除政敵减少掣肘,加緊打造賴式“台獨”經濟,加力限縮兩岸經貿合作與民間交往,企圖製造兩岸“政冷經冷人冷心冷”交流態勢,伺機塑造“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2024年11月特朗普勝選後,島内緑媒叫囂未來中美“大兩岸”博弈更具對抗性、長期性和複雜性,美國將以“全政府”方式遏華,台海“小兩岸”間政治對抗、經濟摩擦及民意對立恐更趨凸顯,當局施行“海禁”政策限縮兩岸交流合作是爲了排除危害“台灣安全”的不利因素,妄圖把台灣民衆綁上“台獨”戰車。親緑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2024年12月支持“台獨”的爲51.8%,較5月上任之初增加4.6%;主張“維持現狀”的24.2%,較5月下滑4.3%,可見賴清德當局在限縮打壓兩岸交流合作上“用意之惡、手段之壞”,就是要將台灣海峽的地理隔離變爲“兩岸民衆間不可逾越的心理溝壑”,謀求長期施政、推進“台獨”路綫。

  其二,兩岸經貿關係持續震蕩削弱兩岸同胞交流交往誘因。2018年以來,美國爲維護自身霸權,綁架國際正常經貿合作,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脅迫一些國家和地區圍堵、遏制中國發展,人爲製造“脱鈎斷鏈”,已嚴重影響包括兩岸貿易在内的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而民進黨當局出於“倚美謀獨”的政治本性,爲謀求一己私利,積極配合美對華科技戰,爲兩岸正常經貿和人員往來設置諸多障礙。在此背景下,兩岸經貿關係遭受一定衝擊,短期内雙向投資意願趨於謹慎,貿易往來出現波動,客觀上也削弱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經濟誘因。整體而言,兩岸經貿關係持續震蕩是由中美博弈、新冠疫情、全球經濟低迷等全球“大氣候”與大陸經濟轉型、美西方頻打“台灣牌”、兩岸持續對立等區域“小氣候”共同影響造成,意味着兩岸經貿關係也進入新的優化調整期,不能機械地看待。在特朗普上台背景下,賴清德勢必伺機加緊經貿合作“脱中融美”、民間交往“拒中投美”,加力向美示好投誠,兩岸經貿合作恐面臨更大不確定性,無疑不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其三,美台勾連發動“民主對抗威權”認知戰破壞性昇高。美台除拉高政治互動層級、强化經貿、軍事安全互動外,更積極發動“民主對抗威權”認知戰,企圖通過名詞建構、歪曲表述、議題設置等方式搶佔道德“高地”和國際輿論話語權主導,試圖改變國際輿論及島内民衆在涉台議題上的認知思維和行爲模式,挑起兩岸民意對立,强化推進“去中”“民主夥伴圈”交流合作的論述正當合理性。中美博弈持續加劇背景下,民進黨當局構築有形的“民主防護網”及無形的“認知戰網絡”,誘逼島内民衆降低赴大陸發展意願。島内《遠見》雜誌每年“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台灣民衆出境投資、工作、求學的首選地由中國大陸變爲美國,願意“西進”大陸發展比重由2018年的34.4%降至2024年的11.4%②。與此同時,美西方民衆對台好感度上昇,願意交流合作意願加强。據美皮尤公司2023年春季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日韓英澳等國逾六成民衆對台持正面觀感③;美蓋洛普公司2024年民調顯示,77%的美國民衆對台有好感③。

  但有利因素也在不斷匯聚。首先,大陸自身高質量發展是拉抬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最大動能。根本上説,祖國大陸自身發展進步决定了兩岸關係走向、兩岸交流交往的基本盤。當前,大陸經濟回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没有改變,支撑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不斷纍積增多,爲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創造有利環境、提供强大支撑,有利於穩固兩岸經貿合作與民間交流基本面、拓展新動能,有利於在大陸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兩岸高質量融合,有利於爲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提供更多保障與便利。其次,主張兩岸交流對話仍是島内主流民意。島内不同政治背景的民調機構所作民調呈現出大致相同的結果,即約六成島内民衆希望兩岸應該加强交流合作與對話溝通,以减少兩岸對抗、緩和緊張關係、降低戰争風險,反映出“求和平求發展”是島内主流民意期盼。再者,兩岸在第三地交流合作持續加深。近年來,隨着大陸廠商及台商加大在東南亞等第三地産能布局,傳統的兩岸“三角貿易”模式衍生出“大陸+台灣+東南亞等第三地+歐美”的“四角貿易”模式,大陸成爲海外台商重要的原材料與關鍵零組件來源地,兩岸在第三地的産供鏈合作與交流交往更加緊密。

  三、新形勢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徑思考

  新時代新征程上,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面臨複雜的内外部環境,有利因素不斷聚集增多的同時,不確定、難預料因素也顯著增多。因此,宜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方向指引,堅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綫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求,堅持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引下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構築“1234”工作思路,謀劃好、組織好、落實好推進兩岸同胞高質量交流交往的重要目標。

  (一)一個核心主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指出,將采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增信,促進心靈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見,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與保障。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增進瞭解,纍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才能提昇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的共建意識,堅决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强化共同發展中華民族的責任擔當,兩岸同胞同心共創、接續奮鬥,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搭建共同享有中華民族復興榮耀的新機制,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兩類重要群體:基層民衆與青年

  當前,基層民衆和青年群體已經成爲兩岸交流的主力軍,厚植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前進動力,宜堅持“争做台基層民衆與青年知心人、熱心人、引路人”工作模式,着眼長遠持續深化兩岸基層與青年交流,夯實兩岸和平統一的民意基礎。一是做好“知心人”聽需求。2014年台“太陽花學運”以來,特别是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大肆操弄“反中”民意,台基層民衆與青年群體對大陸高質量發展及對台方針政策的認知出現一定偏差。宜利用訪學、參會、交友等各種方式,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主動瞭解其所思、所憂、所盼,傾聽其對開展兩岸交流的意見及建議,重點關注在青少年求學就業、老年人就醫養老等方面需求。二是做好“熱心人”换真情。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心换心,針對願意來大陸發展的台基層民衆和青年群體,關鍵處、要緊時拉一把、幫一下,協助解决好畢業求職、創新創業、婚戀交友、子女教育等操心事、煩心事,讓台胞感受到熱情、温馨、温度,繼續爲台胞赴陸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三是做好“引路人”促轉變。鼓勵與支持台基層民衆和青年在大陸開展大調研活動,引導其加深對大陸高質量發展、惠台利民政策體系的正確認知,向島内民衆講好“兩岸融合發展故事”,傳播好“兩岸好台灣好聲音”,增强台胞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鼓勵其參與新發展格局建構,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24年4月馬英九先生帶領台灣青年來訪大陸,並於11月邀請大陸高校師生赴台參訪,受到兩岸各界高度關注,社會輿論普遍給予積極評價,成爲兩岸青年交流的一段佳話。整體而言,在賴清德當局持續限縮兩岸交流合作背景下,大陸單方面釋放紅利確實面臨“事倍功半”問題,但做了比不做强,多做比少做好,持續不斷纍積善意,凝聚共識,有利於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有利於合力制衡民進黨獨裁執政。

  (三)三大布局領域:“民族認同溯源+兩岸高質量融合發展+兩岸政治協商”

  新形勢下擴大兩岸人員往來的工作布局宜秉持“發揮傳統優勢、展現傲人實力、構建命運共同體”原則,堅定民族認同自信,提昇兩岸同胞共建中國民族共同體的强烈意願;在大陸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兩岸高質量融合,充分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兩岸同胞共同發展中華民族的責任擔當;推進統一前、後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新機制政治協商,完善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成果和榮耀的路徑與方法。一是立足民族認同溯源,提昇共建意識。以歷史相連、文化相通、血脈相親爲基礎的中華民族認同,决定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復興有着共同的責任與期待,是鑄牢兩岸同胞共同建設中華民族的共建意識的重要抓手。二是推動兩岸高質量融合發展,踐行責任共擔。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根本目的是要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促進産業融合和心靈契合,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中國大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應在大陸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兩岸高質量融合,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三是推進兩岸政治協商,實現成果共享。把共享作爲兩岸同胞携手推進大陸高質量發展、共創民族復興偉業的出發點和落脚點,保障民族復興的成果和榮耀由兩岸共享,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目標要求和行動準則,必將爲加速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的偉力。

  (四)四項必備保障:“政策法規+資源投入+民心民意+風險防控”

  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策法規引導、資源投入激勵、民衆積極參與、風險預警管控等四大保障支撑,協同推進,提昇對台工作合力。一是打造促進國家統一專法。因應新形勢發展,宜將反干涉反“獨”促統促融工作化整爲零,建立集中高效統一的管制機制、工作模式,敢於鬥争、善於鬥争,堅决挫敗“台獨”挑釁和外來干涉行徑,堅定捍衛兩岸同胞共同福祉,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二是資源投入兼顧搭便車與專事專項。以大陸高質量發展推進兩岸高質量融合,就要求在惠及港澳同胞參與新發展建構的政策措施中考慮台胞適用性,能兼顧就兼顧。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目前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在重要領域、重大事件、重點群體等關鍵事項上可投入專項資源。三是堅持“五個充分”,持續增强兩岸同胞想交流、愛交流的民心民意。充分利用已有對話平台及新媒體渠道,深化穩固交流交往成果;充分發揮各地各部門優勢,針對重點領域、地區、群體等打造特色精品項目,拓展交流交往新動能;充分與藍白等在野政黨及統派力量協商推進合作,降低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政治風險與經濟成本;充分展現反“獨”促統信心與决心,震懾“台獨”分裂勢力和美國等外部干涉勢力;充分争取海外台胞,最大程度壯大統一戰綫力量。四是加强風險預警,做好應急預案。堅持底綫思維與極限思維,針對“灰色地帶”摩擦、突發輿情事件、美台勾連滲透等危及台海和平穩定、影響大陸發展安全的風險因素,建立健全風險預警機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兵棋推演等工具科學評估影響,精準研擬應急預案,最大程度降低負面衝擊,轉危爲機,塑造有利態勢。

  注釋:

  ①《蔡:爲自由奮鬥 台灣可分享經驗》[eb/ol],台灣《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551957,2022年11月17日。

  ②《2025民心動向調查》[eb/ol],台灣《遠見》,https://gvsrc.cwgv.com.tw/articles/index/14916,2024年12月26日。

  ③《24個中高所得國家民衆對台灣普遍有好感 日本排第一》[eb/ol],台灣“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8120175.aspx,2023年8月12日。

  ④《蓋洛普調查:41%美國人視中國爲頭號敵人 持好感者占20%》[eb/ol],台灣《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319005071-260409?chdtv,2024年3月19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總第328期,P57-65)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