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網評:當漁業資源變碳匯資產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戴林峰
兼顧減排與發展,促進低碳產業培育,既能守住碧海銀灘的生態家底,也能激活向海圖強的澎湃動能。
倍加珍惜碧海藍天的寶貴資源,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海上綠洲和湛藍海水,推動海洋經濟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定能更好增進海洋福祉。
對食客來說,海鮮是美味。對山東長島來說,海鮮是綠色資源、碳匯資產。
“靠海吃海”,從事漁業的王德連很會算美味海鮮的綠色賬。“絲滑清爽的海帶,1平方米年固碳量約0.2千克”“肥美多汁的牡蠣,1畝年固碳量約1.4噸”“鮮嫩可口的扇貝,1噸年固碳量約0.25噸,相當於種植16棵樹”……前不久,他的企業獲得1筆100萬元“海洋碳匯貸”,抵押物正是養殖牡蠣吸收的2.09萬噸二氧化碳。
看,好空氣真的能賣錢,好生態確實能變現!
獲益的不只是王德連。長島所轄的大黑山島,是全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所謂負碳,意味著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封存量比排放量更多。渤海灣裡的小島,憑啥能在低碳發展中走在前列?不妨從幾個視角進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