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網評:民生小切口 激發大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江南
買菜的同時來一杯“菜場咖啡”,臨走時挑上一盆花……浙江杭州西湖區,改造後的東山弄市集裡,生活氣息濃鬱又新奇。
菜市場展新貌,優質服務、舒心體驗讓人舍不得加快腳步。近年來,這樣的品質化改造,在各地悄然發生。杭州在推進農貿市場提升過程中,始終有個重要的考量:通過優化民生服務供給,促進基層社會治理。
“辦好關係‘一菜一早’‘一老一小’的實事,不能簡單理解為辦點婆婆媽媽的小事”“辦民生實事就是搞基層治理,辦好實事也是搞好治理”……在杭州西湖區、上城區等地走訪,不少黨員幹部都有這樣的共識。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辦好民生實事和公共事務,正是中國特色基層治理的顯著優勢所在,也體現了一個城市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價值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鬆,波濤汹湧也不行。”怎樣才能“管”好,讓經濟社會發展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菜市場這個民生小切口,帶來不少啟示。
辦好實事讓群眾滿意,須處理好“面子”與“裡子”的關係。農貿市場改造提升,不光要“面子”光鮮,“裡子”也得敞亮。
地處杭州鬧市區的鬆木場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時,聘請了專業設計師,用油紙傘、魚簍等水鄉元素裝飾店鋪攤位。曾有人擔憂,“攤位提升檔次,租金和菜價會不會水漲船高?”市場管理方態度明確:“為群眾提供新鮮、實惠的蔬菜,不會借改造抬高物價。”不漲價如何平抑成本?這需要在靈活經營與優化管理上下功夫。比如,滿足群眾的“小修小補”需求,讓菜市場成為社區“15分鐘便民圈”的重要一環,更多便民服務成為新增長點。不做表面文章,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能調動群眾“願意逛”的熱情,激活市場經營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