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現場(主辦方供圖) |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電/2025年3月22日,中華文明兩岸高端學術研學坊聯盟成立大會暨“中華文明與兩岸融合”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省武夷學院朱子書院隆重舉辦。研討會由主旨演講、學者與談、圓桌對話、學術研學坊以及“復興茶座”系列學術活動組成。
學者與談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福州兩岸融合與國家發展研究院石勇教授主持。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黃清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盛九元教授、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蘇美祥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朱松嶺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嚴程副教授等圍繞“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與兩岸融合的當代路徑進”進行了對話。
黃清賢統闡釋了中華文明的五大核心特質:在歷史維度上,傳承性與創新性的動態平衡,使中華文明成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完整體系;在空間維度上,統一性與包容性的辯證統一,奠定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本質屬性,即便兩岸經歷長期地理分隔仍保持深層共性;在價值維度上,和平性的核心理念為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了文化哲學根基。他特別指出,兩岸在志願者精神、公益理念等現代社會價值層面呈現的高度契合,正在生成新的文化融合動能。基於此,推進兩岸融合發展需以文化交融為先導,通過制度化的多領域合作,實現文化資源整合實現1+1>2的效果。
盛九元指出當前兩岸關係在文化、經濟和政治方面面臨多重挑戰,未來兩岸應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新興產業領域尋找更多合作機會。在兩岸青年融合方面,他指出要持續推進兩岸青年的交流與合作,應通過政策優化等,為更多台灣青年來在大陸就業、創業體統便利。他強調數字化合作是未來兩岸關係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和信息技術領域,雙方需要尋求更加實際的合作模式,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
蘇美祥強調中華文化作為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基因和情感聯結紐帶,在數字化時代具有特殊戰略價值。他認為兩岸要攜手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系統整合兩岸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色品牌等文化資源;二是利用新興技術,建立兩岸數字文化協作機制,推動閩台文化數字化融合新模式;三是創新文化經濟融合範式,探索建立兩岸數字文化標準互認體系,優化兩岸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