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向下延伸”。江蘇推出“數見蘇韵•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活動,將大型展館的網紅文物送到基層展覽。文博資源向基層傾斜,有助於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
還可以“向內融通”。上海科技館推出“一平米博物館”項目,長須鯨骨骼標本亮相小學校園;廣東廣州鐵路博物館將展品搬進白雲站,讓來往旅客近距離感受鐵路發展變遷;吉林長春文廟博物館走進商圈,以漢服巡游、國風運動會等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當博物館融入城市空間,車站就不只是客流集散地,商場也不只是餐飲購物之所,而具有了收藏展示、社會教育的功能。
文博資源供需矛盾,在於藏品有限,也在於觸達不易。在人流量密集、場地有富餘的區域設展,正是為了提高文博資源的可及性。
北京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不僅注重發揮各類博物館的作用,還將文物建築、名人故居等融入城市更新,在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中彰顯文化魅力。
這也啟示我們:文化空間無處不在,一切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物質遺存都可以被展示。讓它們和城市融合更緊密、和生活關聯更密切,文博資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滋潤人心。
拓展邊界,不是加幾塊展板、發幾張册頁那麼簡單。增設VR(虛擬現實)裝置,盤活民間藏品,招募觀眾參與藝術創作……以需求為導向,提升展陳含金量,增強趣味性互動性,才能讓新空間有吸引力、新展陳獲得大流量,博物館也才能真正融入生活。
還要看到,優化供給,既需要在“量”上做文章,也需要在“質”上下功夫。文物巡展,必須確保安全;開放延時,管理服務要跟上;小型博物館能力有限,需要提質升級、練好內功……寫好拓展博物館邊界這篇“大文章”,需要因地制宜,提供更多優質文博資源。
有人說:“一座博物館,容量總是有上限的,能量卻是不可估量的。”打破博物館“圍墻”,讓文化空間俯拾皆是、文博資源觸手可及,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將更加豐富,文化自信將更加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