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東縱後人細說守護河源這汪水的擔當
http://www.crntt.hk   2025-03-19 12:24:31
黃漢忠的家族響應國家號召,放棄田地,拖兒帶女步行三日由河源走到深圳寶安。(圖片來源:大公網)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據大公網報導,河源,這片位於廣東東北部的土地,因萬綠湖而聞名。這片湖水不僅滋養了當地的居民,也作為供港水源,承載著歷史與未來的責任。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是世代扎根的本地人,還是因移民政策而來的外地人,他們的故事交織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黃漢忠,河源客家驛站的老板,1973年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的家族曾是鯉魚鄉的名門望族,太爺爺是舉人,爺爺則是秀才,更是東江縱隊的地下黨成員。在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裡,他的爺爺利用家族的聲望,為革命事業提供糧食、藥物和情報。這種家國情懷深深影響了黃漢忠。

  1959年,黃漢忠的家族因響應國家號召,放棄可觀的家產和田地,從原鄉舉家移民,拖兒帶女步行三日由河源走到深圳寶安。然而,由於家中老幼較多,到達時當地安置房屋已被分完,他們只能再次遷移。這段顛沛流離的經歷讓黃漢忠深刻體會到家族的堅韌與適應能力。他說:“客家人歷史上一直在遷徙,我們百折不撓,適應能力很強。”

  大學畢業後,黃漢忠曾在廣州遠洋公司工作,隨船行走世界各地。但長年的漂泊讓他感到與社會脫節。於是,他選擇回到家鄉,投身於家鄉的旅遊事業,並積極參與民宿行業的發展。他說:“反正一無所有,如果奮鬥了兩年,失敗了也無所謂。”

  他還提到,河源因作為供港水源地的特殊使命,無法大規模發展工業,但這也成為它的核心競爭力。“寶安的移民中有很多是我們黃姓人,都是我的親人。為了親人保護這汪水,我們責無旁貸。”

  人文作家巫麗香曾深入調研河源的移民歷史,歷時3年重走移民之路,她記錄下了10.6萬移民在萬綠湖周邊扎根的艱辛過程。巫麗香說,有些移民故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走訪一些村莊,那些人被安置在三面環水、一面臨山的地區,無田可種,需自己造田。為此,他們甚至推倒自己的房子,因為建造安置房的地方是僅有的平坦土地。“他們因為頻繁的漂泊,甚至都沒有了房子和家的概念,無處是家鄉。”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