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又到春日,當市民遊客在北京胡同里走街串巷,或許會留意到不少新變化:曾經割裂天際線的架空線纜已經入地,道路兩側“長”出不少立體花園,隨意停放的車輛有了合適去處,原本風貌黯然的胡同恢復了生機活力……
如果說寬闊整潔的景觀大道、風景宜人的公園景區是城市的“面子”,那麼走進城市肌理的深處,猶如毛細血管的背街小巷則是城市的“里子”。“里子”不顯眼,卻檢驗治理的成色,決定民生的溫度。
如何在提升“面子”的同時,也讓“里子”更加扎實?記者在北京調研發現,近年來城市管理愈加精細,背街小巷綜合治理連續多年成為全市狠抓落實的重要民生實事項目。北京在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的同時,不斷完善便民服務,著力解決百姓煩心小事……北京綉花功夫織補“里子”的思路和行動,為解決大城市病提供了啟示。
綉花功夫,織補城市“里子”
驚蟄時節,幾枝迎春倒映在什刹海,三兩野鴨從銀錠橋下游過,游人沉醉在春風暖陽之中。
位於什刹海景區西側的新街口東街是一條不到600米的背街小巷。雷鋒小學、積水潭醫院、各類小商店、居民樓、大雜院排布在街道兩側。學生、患者、遊客、居民每日往來其間,不長的小街終日車水馬龍。
以胡同為代表的小街道通常被稱為“背街小巷”。這里是老住戶們代代生活的故土,也是古都文化風俗的重要載體。可由於歷史糾紛、產權不清、基層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等因素,以新街口東街為代表的街巷漸漸褪去了原有的色彩,居民生活質量也不斷被“壓縮”。
“奇形怪狀的商鋪招牌林立,私搭亂建多、交通秩序差……街道管理經常陷入‘剪不清、理還亂’的困局,百姓住著糟心,遊客看著鬧心!”回憶起從前,什刹海街道城管辦科長張向宇忍不住搖頭。曾有人大代表調研後激動地說,什刹海地區歷史與文化底蘊深厚,但在這里卻難覓蹤影,太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