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航天合作大量集中在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經濟和民生領域,而且,真正做到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對方培育自主能力。
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就曾講過一個生動的案例:中國向埃塞俄比亞贈送了一顆衛星並助其發射,不僅使埃塞俄比亞成為非洲第10個擁有衛星的國家,也為該國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提升了埃塞俄比亞在非洲的競爭力。
《今日埃及》月刊網站報導,埃及二號衛星是在中埃經濟技術合作協定框架內開展的項目,衛星的各組部件在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完成了總裝、集成、測試和環境試驗。該衛星服務於埃及國土資源利用、水利、農業等領域,同時,該項目對於埃方提升宇航研製能力、培養航天人才隊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國還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搭建起了“太空絲路”,為玻利維亞、老撾等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技術支持。通過技術合作和聯合研發,雙方建立起獨立的航天產業鏈,減少對西方技術依賴的同時,也為全球南方國家爭取到更大的話語權,構建起更加公平的國際航天秩序。
廣闊合作空間
全球南方國家正逐漸成為國際航天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市場潛力巨大,為中國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
“21世紀將真正成為太空世紀。”負責防務與太空事務的歐盟委員安德留斯·庫比柳斯說。
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隨著衛星和火箭技術的普及,太空經濟預計將從2023年的6300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1.8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9%。通信、定位、導航以及地球觀測服務將是其增長的主要動力。
作為新興力量,全球南方國家正逐漸成為國際航天合作的重要參與者。
近年來,農業、交通等領域基礎設施的逐步升級,使全球南方國家在航天領域的需求日益增長。例如,非洲國家希望通過衛星技術改善農業、氣象和通信服務;拉美國家致力於發展遙感衛星和導航系統;東盟國家則更重視發展氣象衛星,以提升氣象預報、海洋監測和災害預警能力。這些國家在航天領域的技術基礎相對薄弱,但市場潛力巨大,為中國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