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左至右依次為李姝麗、張雪飛、陳映玲、楊奕東、羽靜。(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張燈結彩的泰國曼谷唐人街,陳映玲的鏡頭正對准汕頭“阿伯”書寫的對聯,飄逸的中國字和大紅春聯,通過她的海外社交平台賬號“泰國V姐”傳向60萬粉絲。這是陳映玲和華僑華人新生代博主日常創作的一個縮影。
許多人好奇,年輕一代華僑華人是什麼樣的?與老一輩僑胞相比,華僑華人新生代的跨文化表達有何不同?一群華僑華人新生代自媒體創作者,向記者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有認同,所以有表達
——“傳播中華文化一定要增加海外朋友的體驗感”
2023年5月,陳映玲探訪了在泰國做榴蓮生意的潮汕老鄉,她舉著榴蓮即興拍攝的視頻,意外收穫百萬播放量。評論區裡,泰國地址的網友寫道:“潮汕話聽著就是親切。”這個潮汕姑娘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碎片,竟撬動了許多旅泰僑胞的家鄉記憶。她開始系統拍攝潮汕“營老爺”、僑鄉家宴等習俗,用潮汕話、泰語、普通話、英語交織的解說,讓潮汕民俗文化跨越千里,連接親情記憶。
當陳映玲在曼谷街頭說著潮汕方言,壯鄉山歌也在柬埔寨找到新聽眾。90後的楊奕東,在廣西農村長大,現在也是一名自媒體博主。從小聽著壯族山歌長大的他,不僅練出一副好嗓子,還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學了一手好廚藝。2013年,18歲的楊奕東前往柬埔寨做廚師。在柬埔寨,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
“我做自媒體要感謝我妻子,短視頻剛火起來的時候,她鼓勵我上傳唱歌和做菜視頻。”楊奕東回憶,在第一條短視頻裡,他做了一道啤酒燜鴨,收穫6萬多點贊。做菜之餘,楊奕東還翻唱中柬歌曲,這些接地氣又帶著煙火氣的視頻受到柬埔寨粉絲歡迎。如今,楊奕東的社交平台賬號“Bafido”在全網擁有超300萬粉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