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網評:立足改革創新 走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路
來源:大公報 作者:梅若林
全國兩會今日勝利閉幕。會議向全世界釋放出中國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鮮明信號,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帶來更多確定性。對香港而言,今年的兩會進一步提振了各界對未來的信心。香港社會要貫徹落實好兩會精神,尤其要立足改革創新,走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路,聚焦“三中心、一高地”建設,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在大灣區大格局中體現香港作為、香港擔當、香港貢獻。
“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兩會的高頻詞。國家主席習近平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抓科技創新必須著眼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既要多出科技成果,又要將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在看望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習主席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與人才自主培養的良性互動,教育需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強調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機制,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效。要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各層次人才競相湧現。
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對香港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特別是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等重要論述,不但有助香港認清自身優勢,也助打通創科、教育、人才政策之間的有機聯繫,使香港能從更宏觀的角度部署未來發展策略。
香港本身就擁有多間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不僅教育資源豐富,而且也有條件培育優秀的本地人才和創造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香港現時面對最迫切的問題是科技成果轉化動能不足,以及人才適配經濟轉型需求存在一定落差。教育需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這說明要在基礎上增強STEAM教育,引入更多有關最新科研成果,例如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的內容,以形成有利培育創科人才的土壤。香港利用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積極與大灣區和海外的知名教育機構合作,共同打造大型創新平台,善用龐大的內地市場加快成果轉化,並重點吸引新產業人才來港,從而形成一個教育、科技、人才有機融合的創科生態圈。此不但能為香港的創科與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亦有助鞏固香港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