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西部經濟的“底氣”“信心”“韌性”
http://www.crntt.hk   2025-03-11 13:20:08
 

  韌性足:結構優化與風險防控並重

  在青藏高原的戈壁灘上,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柯拉光伏電站正將清潔能源源源不斷輸向東部;在關中平原,隆基綠能的光伏組件生產基地,平均0.8秒就有一片太陽能電池下線……

  一幅幅火熱的生產場景,勾勒出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的生動圖景,也注解著西部經濟從傳統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不斷轉型。

  從2025年西部十二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可見,“韌性發展”在於不斷加快構建“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立體化格局,培育多元產業體系增強抗風險能力。

  在貴州,“東數西算”工程吸引華為、騰訊數據中心落地,成為全國智算資源最多、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寧夏,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頻頻攻克技術難關,讓當地推進傳統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的步伐加快。

  既有老樹發新芽,又有新枝結碩果,多元化的產業生態助力西部地區有效抵禦外部衝擊。

  跨區域協作亦表現亮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效顯著,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到約8.6萬億元,五年時間邁上兩個萬億元台階,占全國的比重由約6.3%提高到6.5%以上;雲貴桂深化“珠江—西江經濟帶”合作,聚力打造產業集群效果不斷顯現,不斷形成“點狀突破、帶狀聯動、面狀輻射”的協作模式;鏈主帶動、擴鏈成圈、集群突圍,長江上游四川、重慶等地不斷崛起綠色新能源產業帶;黃河上中游地區的陝西、寧夏等地區的煤化工產業集群、青海和甘肅的光伏產業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不僅如此,閩寧協作、蘇陝協作等跨區域協作,正在提升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韌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