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網評:“破圈”與“破卷”
來源:大公網 作者:馬浩亮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兩會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不斷“破圈”的同時,“破卷”列上了經濟科技全局工作的重要任務台賬。一方面對創新抱持不息的熱情和勇氣,一方面對內卷保持足夠的清醒警惕,是護航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面。
過去多年,特色小鎮、光伏產業園、風電設備基地、芯片企業,都曾陷入內卷漩渦。當風口降臨時,地方政府難抑政績驅動和GDP亢奮,在土地、財稅、信貸等方面,無節制地開小灶、濫發“地方糧票”,招商引資,跑馬圈地;而資本則燒錢砸錢,套取補貼,跟風進場,開足馬力。產業趨同的低水平重復擴張,最終淪為一地雞毛。
如今,面對產業革命的醉人前景,眼見杭州“六小龍”的破圈騰飛,各種打著AI、元宇宙、區塊鏈、大數據、低空經濟等名號的項目、園區,又漸呈蜂擁之勢。但他們只看到了梁文鋒、王興興的一鳴驚人,卻忽視了背後的工匠精神與厚積薄發。內卷的根子就在於衹有流量厮殺和規模血拼,而沒有硬核創新的支撐。缺乏價值賦能,就只能打價格戰,造成競爭失序,產業空轉。
“破圈”實際上是一種供給側改革,通過技術或業態創新,創造新需求,開辟新賽道,拓展新市場。譬如大疆、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DeepSeek、宇樹科技,不斷劈開技術壁壘,深度重構全球產業鏈和行業生態,提供了一個個破圈範本。反觀傳統製造、平台經濟等領域,卻深陷泥漿肉搏,產量流量節節攀升,價格利潤則“跌跌不休”。
唯有站在“創新高地”,才能真正破圈,禦風而行;只靠挖掘“政策窪地”進行逐底式競爭,就難以避免“擁擠紅海”的倒灌。
破除內卷,需遵循法治化、市場化原則綜合施策。糾正地方政府設置壁壘、破壞公平競爭的政策偏差,規範招商引資行為;並通過出台產業引導清單,加強行業自律,幫助企業克服戰略短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