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網評:發展低軌衛星產業 把握太空經濟藍海
來源:大公網 作者:葉文祺、梁躍昊、張飛揚(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經理)
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簡化審批營辦低軌衛星牌照的流程,並將在本年內完成相關工作,筆者認為此項措施將為香港產業轉型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低軌衛星(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是指距離地表500至2000公里的人造衛星,因靠近地球,可應用於低延遲網絡、緊急通訊、環境監控、智慧城市、低空經濟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美國富豪馬斯克旗下太空科技公司SpaceX的星鏈是最著名的例子。
香港以金融中心聞名,表面上與衛星產業關係不大,但其實在將軍澳創新園已設有全港首間衛星製造中心,並且已經製造近38顆衛星。營運該製造中心的洲際航天科技公司更提出“金紫荊星座計劃”,預備製造、發射、運行112顆低軌衛星,未來重點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城市業務。
借助灣區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事實證明,與傳統製造業不同,衛星精密製造不需要大量的土地空間,因此適合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發展。與內地城市相比,香港高度國際化和健全法制,所提供的衛星產品似乎更容易獲國外客戶接受。洲際航天科技公司近期與阿聯酋公司TREEFAM Holdings L.L.C-FZ所簽訂2100萬美元的採購合約便是一例。
筆者認為,從事衛星設計、製造,及營運的初創企業需要巨大的初始融資和高水平的航空航天人才,香港在此方面完全能滿足條件。另外,香港作為大灣區城市之一,相關企業可借助灣區其他城市完備的產業鏈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發展低軌衛星產業鏈,更可進一步帶動相關的AI數據分析、專利保護、太空法、太空保險及理財產品等專業服務業的發展,與香港現有產業可以有很好的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