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烏礦產協議,新殖民掠奪之下的美式承諾
http://www.crntt.hk   2025-03-06 10:04:02
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白宮迎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右)。(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據大公網消息,曾揚言能在上任後“24小時內”解決俄烏衝突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提出希望烏克蘭通過向美國供應稀土資源換取持續對烏援助。但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白宮的激烈爭吵,讓美烏礦產協議可能流產收場。相對於歐洲口中的俄羅斯對烏的“侵略”,某種程度上美國明火執仗的掠奪資源更讓烏克蘭傷痛。美國試圖逼迫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讓人看到了“美式殖民主義”掠奪他國資源的無恥,美國也自毀了自詡的“民主燈塔”根基。

  美烏礦產協議,看似以“重建基金”進行美烏合作,但本質上卻是“經濟殖民”為核心的霸權邏輯。這場交易的本質,是烏克蘭在戰爭與貧困的雙重絞殺下被迫讓渡資源主權,而美國則以“援助”之名行掠奪之實,將美式霸權的殘酷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美烏礦產協議的“互利”充滿諷刺色彩。一方面,烏克蘭將未來礦產資源收益的50%注入由美烏“共管”的重建基金,美國則以資金和技術支持作為交換。然而,細究條款便能發現,所謂“共管”不過是精心設計的語言陷阱。根據協議內容,美國不僅持有基金的最大財務權益,更通過技術主導權和資金杠杆掌握實際控制權。難怪烏克蘭人將之稱為烏克蘭給美國的“賣礦契”。

  “經濟殖民”的霸權邏輯

  另一方面,美國通過“形式平等”對烏“實質控制”,正是美國輸出其制度霸權的典型手法──通過規則制定權的壟斷,將經濟依附關係包裝成平等合作。特朗普政府删除5000億美元直接債務條款的“讓步”,不過是把顯性掠奪轉化為更隱蔽的長期收益攫取,正如協議中埋下的伏筆:若烏克蘭未來收復被占領土,其資源收益的66%仍需注入基金。

  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過“經濟殖民”給美式霸權進行了的“創新性”包裝。美國不像舊殖民者那樣直接占領土地,而是通過國際協議的法律外衣,系統性剝奪他國資源收益的分配權。而且,美國緊盯的還是戰略性礦產,即烏克蘭的稀土、鋰、石墨等戰略資源,既是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材料,也是軍工複合體的命脈所在。

  美國此舉也是意圖突破中國在稀土資源的優勢地位。通過協議鎖定這些資源的開發權,既實現了對中俄的戰略圍堵,又確保了自身產業鏈安全。這種“一石多鳥”的設計,暴露出美國已將資源控制視為大國競爭的新戰場。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